诺贝尔文学奖昨揭晓,预测者皆跌破眼镜
英国文坛祖母多丽丝·莱辛折桂
授奖辞:“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
跌破眼镜!瑞典时间昨日下午1点(北京时间昨晚7点)诺贝尔文学奖被英国文坛老祖母多丽丝·莱辛(DorisLessing )捧走,她获得的奖金额将达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1962年,她推出《金色笔记》奠定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此后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
瑞典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给多丽丝·莱辛的理由是“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
而这段时间以来流传在世界范围内的热门候选人名单全部落空。然而细看这位驰骋文坛半个多世纪并3度获得布克奖提名的独特女作家,不得不承认这一结果实属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获奖·精英文学受钟爱
在去年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红》获奖后,曾有人猜测这可能意味着诺贝尔奖的喜好将从纯文学转向流行文学。今年的结果则说明作为一个世界范围的奖项,精英文学仍旧是诺贝尔奖钟爱的口味。
事实上,多丽丝·莱辛正是以其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犀利、见解新颖、极具挑战性而著称于英国甚至世界文坛。作为现有的少数女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一,她关注的又是女性主义的话题,这都给她的得奖以充分的理由。
主题·女性问题是焦点
莱辛早年作品深受19世纪现实主义叙事传统的影响。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后来成为格劳丽亚·斯坦因和杰曼·格理尔等激进人物所拥护的女权主义的先锋,也曾被全球数百万人当成女性独立的教科书。
但是,经历了40年的两性战争后,莱辛已不再相信上世纪60年代的革命。她对于很多当今女性所展现的女孩力量不屑一顾,极为鄙视女权文化。“看她们在电视中对男性多么粗鲁和傲慢。我惊骇于听到女性对男人所说的某些话。真令人反感。我反对所有打击男人的行为。”她将妇女解放归功于技术而非女权主义。她认为,避孕药片和省时设备,比如洗碗器,作用要比意识形态更大。她一度喊出:“女权运动纯属瞎胡闹!”
莱辛虽不喜欢自己的作品给标上女性主义的标签,但女性的问题无疑是她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只是她讨论的不只是女性所遭受的不平等、男性的粗暴和不忠,也探讨爱情的真义;女人与事业、家庭、婚姻的关系,女人与女人以及女人与男人的关系,尤其是女性的成长和醒悟,以及最终的“自由”。
风格·现实主义最推崇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但却完全脱离现代主义小说的意识流形态。从她自己的评论中我们可看到她推崇现实主义的艺术观点:“对我来说,文学艺术的最高标准是19世纪的小说,是托尔斯泰、司汤达、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屠格涅夫、契诃夫等大师的杰作,是伟大的现实主义的杰作。”
影响·博士论文研究她
“我简直不能设想读现代小说的人会不知道多丽丝·莱辛作品的重要性,她的作品以感召力、严肃性以及高度的完整性著称。”这是英国作家约翰·韦思曾经说过的话。
莱辛的作品广受学术界关注,早在1971年现代语言学会(MLA)年会上已有专题研讨会讨论她的作品。1976年出现了第一部以她的作品为题的博士论文。到了70年代末,在美国已有35篇博士论文研讨她的作品。按目前网络上的资料,仅美、加两地,与莱辛作品有关的博士论文已超过60篇。
她的命运
护士保姆接线员速记员……
莱辛1919年出生于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国人。5岁时她全家迁往南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此后20余年家境贫困。她15岁时因眼疾辍学,在家自修。16岁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护士等等。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莱辛对政治产生浓厚兴趣,参加一个马克思组织,与一名来自德国的难民葛提弗烈德·莱辛相识,并于1945年结婚,诞下儿子彼德,但婚姻关系维持不久,两人于1949年离婚,莱辛自此没有再婚。
1949年她携幼子移居英国时囊中如洗,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青草在歌唱》(1950)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并开启了她延续半世纪的文坛生涯。
莱辛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长篇小说外,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等不少佳作。晚年仍不断有新作问世。比如《简·萨默斯的日记》(1984年)和《好恐怖分子》(1985年)一类作品。
中国可以读到的书
《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花城出版社
《简·萨默斯的日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金色笔记》译林出版社
《另外那个女人》浙江文艺出版社
《野草在歌唱》译林出版社
《又来了,爱情》上海译文出版社
《金色笔记》介绍
全书分为5个小节,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安娜·弗里曼·吴尔夫这个青年女性经历做情人和母亲的故事。在每两节之间夹有一连串所谓的“笔记集”,其内容取自安娜的4个笔记本即黑色、红色、黄色和蓝色。在最后一节“自由女性”之前还插入了一个独立的“金色笔记”部分。这部作品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情节”,也难以复述其“故事梗概”,它常常被认为是莱辛对文学和小说的一种再思索。它强调理性化的语言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差距和矛盾,语言总是力求趋近一种秩序,一种解释。
新闻背景
近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006年
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Orhan Pamuk)
获奖理由: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2005年
英国剧作家哈罗·品特(Harold Pinter)
获奖理由:他的作品揭示了日常絮谈中的危机、强行打开了压迫的封闭房间,让戏剧回归它的最基本元素:一个封闭的空间,不可预测的对话,人物相互之间都可能被对方击败,虚伪土崩瓦解。
2004年
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ek)
获奖理由:小说和剧本中表现出了音乐动感,用超凡的语言显示了社会的荒谬及其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代表作有:《利莎的影子》、《美好的、美好的时光》和《钢琴教师》。
2003年
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J.M.Coetzee)
获奖理由:小说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代表作有《声名狼藉》、《恭候野蛮人》和《国家中心》等。
2002年
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凯尔泰斯(Imre Kert é sz)
获奖理由: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进行了深入的刻画,而其自传体文学风格也具有独特性。代表作有:《无形的命运》。
2001年
英国作家维·苏·奈保尔(V ·S·Naipaul)
获奖理由: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人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代表作有:1961年的成名作《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和1971年获得布克奖的《在自由的国度》。
专题撰文:本报记者 蒲荔子
实习生 赵文君
图:
本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今年已88岁。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