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是山西的名片,但今日之煤已非昨日之煤;山西是煤炭的海洋,但今日之山西亦非昨日之山西。
不久前落幕的首届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新能源产业博览会,向世界展示了山西的新形象。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感觉到,山西变样了。
事实上,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山西这个曾兴于煤又困于煤的省份就一直努力进行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煤炭工业新型化探索。经过5年努力,经济结构调整已取得显著成效。一个以煤为主、多业并举,和谐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
“过去我们手里只有煤炭一张牌,虽说是王牌但总有些孤掌难鸣,现在我们有了一手好牌,打起来就顺手多了。”煤博会期间,山西省经贸委一位官员对经济结构调整作了形象的比喻。
结构调整的成果向人们昭示,科学发展观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山西。
煤炭“十变”重绘山西经济地图 建国以来,山西的煤炭对全国经济的贡献尽人皆知———产煤量占全国三分之一,输煤量占全国三分之二以上,山西煤炭“喂养”了中国经济。
与此同时,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对山西造成的困局也是有目共睹———“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传统、粗放的煤炭开采使山西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逼近了难以承受的边缘。
现实的压力,使山西一直进行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探索。早在10多年前,山西就提出过“挖煤、修路、引水、发电”的“四大战役”。这4件其实并不完全在同一层次上的工程,是山西经济结构调整的雏形。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使山西的经济结构调整有了清晰明确的目标。
关注山西的人们注意到,近年来山西的煤炭工业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山西煤炭变“轻”了。以煤立省的山西,煤炭创造的产值一度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如此超重的地位使山西经济长期以来随着煤炭市场的风浪而颠簸。经过结构调整之后,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8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30.5%。尽管仍是山西第一产业,却已不再是一煤独大。
山西煤炭变“新”了。传统的煤炭生产方式,让人们对山西留下了这样的印象:高高的煤堆、飞扬的煤尘、冒烟的矸石山……而现在,当你走进同煤集团塔山矿、潞安集团屯留矿这样的大型现代化矿井,会怀疑自己走进了公园,原煤通过皮带直接进入选煤厂,精煤从煤仓直接送上装车线,真正实现了“挖煤不见煤”。
山西煤炭变“精”了。开采原煤、出售原煤,这种传统的煤炭生产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全省煤炭洗选率由37%提高到58%;许多大型煤炭企业,原煤入洗率已达到100%。洗后剩余的中煤进入电厂发电供热,带来价值的第二次飞跃。
山西煤炭变“深”了。现在山西煤矿挖出的已不仅仅是煤,还有了更多深加工产品。以大同煤矿集团塔山工业园为例,煤层伴生的高岭岩被制成高岭土系列产品,电厂排出的粉煤灰用于生产水泥,水泥厂排出的废渣用于生产新型砌体。
山西煤炭变“大”了。过去遍地开花的小煤窑已不复存在,同煤、焦煤等一批大型煤矿集团应运而生,它们组成的“煤炭航母”极大地增强了市场抗风险能力。
山西煤炭工业的变化还体现为五多五少:
少了粗放,多了集约。过去,山西小煤窑遍地开花,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只有30%,低的只有15%。自从实施资源整合,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实行煤炭资源有偿使用政策之后,煤炭资源回采率提高到60%以上。
少了原始,多了精深。以焦煤为例,炼焦的副产品焦油最早是流失抛弃,现在则可从中提炼出30多种化工产品,焦油的身价也从过去的一文不值到现在的每吨2500元左右,经过深加工可达每吨30000元以上。
少了人工,多了科技。设计能力1500万吨的同煤塔山煤矿,全部井下工人和地面管理人员加起来不过450人———如按传统的开采方式,用工人数将会突破2万人。他们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采煤工艺,使得回采率超过80%,年人均效率2万多吨。
少了血汗,多了安全。通过煤炭工业的新型化改造,煤炭百万吨死亡人数由1.24下降为0.85,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1.4%。
少了污染,多了和谐。循环经济模式已成为许多煤矿的工艺流程。这种流程中没有废弃物,环境污染被降到了最低。煤炭被“吃干榨尽”,真正实现了“黑色煤炭、绿色开采”。
10个方面的变化,使得山西的经济地图正在被重绘,过去大片的黑色,如今正变得多姿多彩。
以人为本塑造和谐发展局面 “决不要污染的、虚假的、带血的GDP,决不要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GDP。”2006年6月,在山西“蓝天碧水工程”启动大会上,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的话掷地有声。
面对这片污染严重的土地,山西省领导忧心如焚,各级干部群众群情激奋。“要经济增长,更要蓝天碧水,要发展,更要科学的发展”成为全省上下共同的心声。
2006年1月,山西出台了全国第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44项量化指标中,资源环境指标超过五分之一,权重占四分之一。
2007年4月,采用新体系后的考评结查正式公布,一些长期居于前列的煤炭大县、焦炭大县由于环保失分而位次后移,有的甚至落到百名之外。这一结果给全省领导干部以极大的震动和启示。
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之下,全省人民齐心协力,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煤炭工业规模化、集约化、综合高效化发展的同时,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一大批新型产业迅速崛起并不断壮大。到2006年,全省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38.57%,比2000年提高27.32个百分点。2006年与2002年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90.8亿元发展到206.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9%上升到6.3%。
同时,山西的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006年全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0%,比2005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万元GDP平均耗水量较2005年下降13.3%;万元GDP能耗下降1.97%。
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跨上3000元台阶。2006年末全省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73.8%,完成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平稳解决了百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历史性难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5年,是山西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是山西在“蝶变”中实现崛起的5年。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跨越中崛起的新山西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