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房子全景
瓷猫枕包装的排水管
4亿多片古瓷片、5000多个古瓷瓶和4000多个古瓷盘碗、20多吨水晶石与玛瑙、400多件汉白玉石雕、近百只瓷猫枕把一座法式洋楼装饰成一座价值连城的瓷房子———
天津的外国建筑独树一帜,在这些构造奇特的建筑里,百年风云中,演绎了许多历史故事。难怪人们评价说: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
曾经的法、美、德、意、日、俄等九国租界让天津成为万国城市博物馆,天津的小洋楼本身就是一道著名的风景线,现在,天津粤唯鲜集团董事长张连志为天津味道又增添了一个新景观,别人无法克隆的“中国古瓷博物馆”———“瓷房子”。
现在很多到天津旅游的人,都喜欢到赤峰道上的“瓷房子”参观。这幢法式小洋楼经过张连志六年精心打磨,如今华丽“变身”,披上古瓷片织成的“中式外衣”,变得古色古香,引起中外人士纷纷前来一探究竟。
人们说,把数以亿计的珍贵古瓷片镶嵌到一栋老房子上,张连志已经疯得不可救药了,于是人们干脆给这栋房子起了个与其主人相匹配的名字:疯狂的瓷房子。
说这栋房子疯狂是2005年,一个元青花大罐,在伦敦拍卖会上以两亿三千五百万元成交。而张连志把价值连城的元青花、明青花、明五彩瓷片像砖头、瓦块一样去装修房子,人们能不说他疯了吗?
倾心塑造新的神话
走近天津瓷房子,这里是瓷的国度,是瓷的海洋,是瓷的天下。整栋房子上贴满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产地的古瓷片,4亿多片古瓷片、5000多个古瓷瓶和4000多个古瓷盘碗、20多吨水晶石与玛瑙、400多件汉白玉石雕、近百只随处可见的瓷猫枕……这些宝贝没有安静地“躺”在展览台上,而是都上了墙———成了一座法式建筑的漂亮衣裳。
瓷器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有晋代青瓷、唐三彩,宋代钧瓷、龙泉瓷,元明青花、清代纷彩等各个时代的精品。为了寻找这些瓷器,张先生跑遍了大江南北,有时他还远赴国外。据说,二楼阳台天花板上中间的那个血粉盘,是元代官窑孤品,张先生在加拿大的一个拍卖会上,与竞拍对手展开了“决战”,最终以100多万元的价格买回。
站在“瓷房子”墙外看到,近十米长的围墙全都是用瓷瓶垒起来的,瓷瓶与瓷瓶之间的缝隙用水晶石填充。穿过大门,来到院中,一条巨型瓷龙盘旋在“瓷房子”屋顶,高大的洋楼楼体上全都贴满了碎瓷片。水晶和汉白玉石随意粘贴的装饰物随处可见。二楼的凉亭上,全都被完整的古瓷盘所覆盖,中间的一圈全都是世间少有的鱼纹盘。灿若繁星的东方中国古典艺术品与西洋建筑的完美结合都显露出设计者的宏大构思与精心策划,堪称中外一绝。
张连志对艺术的所有理想,全部体现在“瓷房子”上。在张连志看来,在一栋老房子上贴满古瓷片,加以艺术的创造,赋予房子新的生命和内涵,是收藏文物的延伸,是对中国历史和陶瓷文化的致敬。
这栋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法式小洋楼,曾是法租界里很有名气的房子。5年前,张连志买下这栋别墅,随后,他两次请专家将楼体重新浇注修葺,防止由于地理原因造成房屋的下沉,增加抗震能力。张连志说他建造瓷房子的灵感,就来自于他的华蕴博物馆的一面古瓷碎片镶嵌的墙。2005年,亚欧财长会议在天津召开。会议期间,各国财长点名要到粤唯鲜酒楼用餐。张连志又兴奋又紧张。他在想:怎样才能用中国最优秀的文化去打动这些“老外”?
他很快想到了瓷。想到了那些瓷碎片,想到了更深更远的中华瓷文化。他深知,中国的瓷器,世界上无人能比,尤其是古瓷。经过三天三夜的拼搏,粤唯鲜酒楼一进门的那面墙成了一面瓷文化墙。当外宾跨进大门,站在这面瓷墙的面前时,全部惊呆了。张连志骄傲地向他们介绍,哪块是均瓷,哪块是宋代汝窑。结果这些洋高官都忘了吃饭,排着队在那面墙前拍照留影……细节让瓷艺术升华
在瓷房子的缔造过程中,张连志灵感的火花也是一次次迸发,于是瓷房子上处处凝聚着极富创造力的构想和创意,它将传统元素与具有中国文化韵味的元素巧妙地糅合起来。几乎每一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它特定的韵味。即便是屋外的排水管,也用水晶和明清瓷猫枕包装,看不出原样。
盘旋在房子上的瓷龙,最长的一条达768米,宽80厘米,蜿蜒飞舞,气势壮观,它活灵活现,瓷龙的各个部分都展示了中国民间舞龙的特定招式。瓷龙用掉800多万片古瓷,是世界上最长的古瓷龙。此外,房子左右两侧的瓷龙从屋顶盘旋到地面,再由地面蜿蜒至墙头,在楼顶蜿蜒出五个英文字母
“CHINA”,字母之间首尾相连,造型独特,形态生动,曲线优美,如同巨龙在空中飞舞。张连志把这两条龙取名为“东方美人鱼”,给人一种童话的天真感觉。它们不仅是华夏民族的象征,更象征了今日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气魄!
张连志以艺术的形式代替了词语和语言的表达形式,他的中华民族情结更是无处不在———用水晶镶嵌而成的“2005年9月15日4时33分”字样至少有三处,张连志说,这是“神六”飞天的时间,这一刻是中国人的骄傲,他要用这种方式来纪念这一时刻。甚至,他在侧门的门楣上用红釉瓷片拼贴了“我爱祖国”四个字,字不大,斜斜地靠在小门的左上方。蜿蜒如龙体的字母右边,是用红釉瓷片做的三个端庄汉字:瓷房子,自上而下排列,稳健大气。龙体字母的左边,是高高伸向空中的一颗大大的五角星———这也是用红釉瓷拼贴而成。张连志用这种古朴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爱国情怀,还有古瓷片雕刻的红色嘴唇,这些形象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大大超过了瓷房子本身。他不会用所谓的美学框架束缚自己,更愿意直抒胸臆,带着粗砾的生命力,率真而动人。
还有围墙是“平安墙”,用的是大小不一的635个古瓷瓶串联而成的,瓷瓶粘贴,取谐音———平安墙,那面墙就似音符一样,有高有低。
石造像、汉白玉石雕会在恰当的时候与瓷片形成趣味组合,代表着“石”来运转。二楼屋檐左右两边立着栩栩如生龙和凤,这是意其“龙凤呈祥”……
除却瓷器、汉白玉石雕,瓷房子还有一组不能忽略的文物,那就是大小不等三百多处狮子,它们按照各自大小据守在瓷房子各个角落。这些石狮年代横跨东汉、唐、宋、清各个时期,每一个都极具价值。例如,围墙外门口,是明代的一对石狮子,高近一米,做工精美,鬓边毛发丝丝可见。推开栅栏,走过瓷片铺就的院落,踏过汉白玉石雕砌成的台阶,一个明末清初年间的墨绿色瓷狮子迎门而立。据说,这个瓷狮子曾经有一对,在段祺瑞府前站过岗。现在,另外一只在战火中香消玉殒,只剩下这一只孤品。楼顶上各个角落都有狮子的身影,或仰天长啸,或低头沉思,形状各异,仿佛在诠释一段段绵长的历史风云故事。
在“瓷房子”内部,通过颜色各异的瓷片组成了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名人字画,比如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宋代苏轼的《枯木怪石图》、现代张大千的《荷花图》、齐白石的《知鱼图》,国外毕加索的《自画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让整个画面结构产生了鲜明的层次感,以至于使平面产生立体的空间效果,给人以美感。细致入微的笔画是贴瓷工作的巨大挑战。比如《鹰松图》,鹰的羽毛蓬松乍开,瓷片也要按照原画的笔锋细腻展现,就需要在上万片瓷片中寻找合适的,有时棱角锋利了点就需要将它磨圆。最难的是,要表现一根根羽毛,那就要在一个瓷片上再用机器磨出一条条粗细分明的线条,手心大的瓷片往往会刻上十余条线。一块小瓷片将其打磨成能入画用的材料,会耗费工匠们半小时时间。
一些装饰在墙上、屋顶上的“完整瓷器”其实原是残缺的,只是损坏的部分被巧妙地隐藏了。而将石雕镶嵌在墙上,无非是换了种陈列方式,希望用艺术的神奇让这些本来就已“受伤”的瓷器,重新面对世人。从“瓷房子”的每一块瓷片上面都可以看到它的历史,瓷片是作者倾其一生的精力从民间收集来的,散落在田野里、集市上、海河里,如果不集合在一起,也都四处废弃,最后灰飞烟灭了。
张连志的文物情结
瓷房子成为一个震惊世界的艺术品是和张连志丰富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
张连志1957年4月4日出生于旧时天津意大利租界地的一个儒商世家。这里遍布小洋楼,还有那些默默见证着历史的“马可波罗”广场、教堂和诸多遗迹,都成为张连志和伙伴们经常出入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曾经居住过梁启超、曹禺、冯国昌、李叔同、袁世凯等近现代历史上的名人,他们给这片地区带来了独特的人文氛围,对张连志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而后的动荡岁月里,张家没能逃过“文化大革命”的劫难,大多数文物和古董都在抄家中失散。
他最早的藏品是母亲的嫁妆,一对镜子、清代八音盒和清代汉白玉山石盆。就在张连志赚得第一桶金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母亲买回一套清代红木家具。张连志就是在用这种方式回报着母亲,回报着那份人间最伟大的爱。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的人生,也开始由商人这个单一的角色,向收藏家、艺术家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