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维修千年古巷
导报讯 (驻泉州记者 宋军营 文/图)泉州市区中山中路左侧 (市政府隔壁),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巷。连接许厝埕、新路埕,直通新华路,许多人把它统称为 “花巷”。西段因年久失修,石砖路面早已破烂不堪,雨天积水严重。日前有关政府部门开始路面翻修。
60万翻修花巷路面
一听说花巷路面要翻新,附近居民纷纷拍手称好。老居民王老伯告诉记者:“因为路不好,经常看到有人摔倒,早就盼着改造这条凸凹不平的路了!”
沿街店面的店主们也都表示,虽然改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意,但从长远看,路好了肯定能带来更多更好的商机。
据介绍,该项工程投入60多万元,由石板路改造成水泥路,同时还将进行排水、排污和电网系统改造,估计两个月即可完成。
花巷好比女人巷
这条名闻遐迩的古街巷,任凭岁月的流失,王朝的更替,它依然存在。现在最能诠释它名字的莫过于巷口的两家扎花店了。
巷中不但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人文景观,更是市井小妹寻梦的好地方。记者沿街逛了一遍,发现不少“邻家女孩”笑眯眯地逛着暂不改造的东段两排温馨小铺。“玲珑阁”、“印象坊”、“衣站”、“拐角处”、“大城小铺”“小猪地摊”、“小竹楼”、“文身馆”“美甲铺”等等吃的、用的、玩的一应俱全。几个结伴的女孩回答记者说:“到这里为什么一定要买东西?没事来这里逛逛也心里舒服。”
林小姐说,“整条路都修好了,从街头逛到街尾不是更舒心、更方便?”
古巷始建于唐朝
随后,记者找到了泉州市海洋交通史馆考古部专家刘志成先生,他详细介绍了“花巷”的历史沿革。
他说:此巷唐代就有了,起初并不叫“花巷”。历经宋、元、明泉州城池不断扩大,这里遂成市井中心。低级士民、三教九流、大商小贩云集于此。衣摊鞋店、菜市客栈、名点小吃、说唱讲古、书摊、赌摊、占卜解梦、茶馆酒肆应有尽有。
元代,南下的蒙古官兵驻扎在这个地方,于是叫“蒙古巷”,这是史书记载“花巷”最早的巷名。到了明朝人们反感蒙古人统治的历史,遂用闽南语谐音改称“米果巷”。
清末民初,泉州扎花手工艺者渐渐在此落户达40多家,他们以卖熟花(即人造花)为主,供市民婚丧喜庆用,市民要买花就不约而来,于是“花巷”成为新的巷名。到现在还有两家老字号扎花店在那里经营。
据悉,此次改造预计12月初完工。
最新消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