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南方日报

东莞:另一场变革

  东莞:另一场变革

  ——从“鱼米之乡”到“文化新城”的征程

  核心提示

  都说东莞人有钱,“洗脚上田”五年的农民,靠出租房产就能成为开小车住洋房的富人。

  也都说东莞没文化,东莞就是一个大工厂,东莞人虽然过着富人的生活,但骨子还是农民。

  但这个看法得变变了。

  东莞从上到下,正在发生一场“向内”的变革,指向历史的深处,眺望文化的未来。东莞希望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角,社会向上的动力,而东莞人则探求文化成为未来生活的主体,生命存在的乐趣。——此时,政府行为与民间思想是契合的。

  表面上,这是东莞市委、市政府正在推行的“文化新城”建设,是“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音乐剧之都”这样的硬件建设和活动铺排,是为了解决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临近“极限”而向文化求索的政府行为。但更深层的变化,是人们的需求从麻将变成了艺术,从吃喝变成了阅读,从钱变成了文化。政府的行为,不过是顺应,而不是强求。

  我们深入东莞生活的各个层面,试图呈现这片正在发生另一场变革的土地。

  学习,向上生长的东莞力量

  百姓故事

  打工妹免费读夜校

  20岁的湖南女孩刘凤英终于圆了读书梦。

  她现在是东莞裕元制造厂针车流水线的女工。见到记者那天,也就是2007年9月13日,她刚刚收到通知,被厂里选送到专为外来工办的夜间中专免费读文秘专业。这位因为家里穷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的乡下妹子,掩不住满脸的兴奋:“再苦两年拿下文凭,我就争取转文员。”

  在东莞,越来越多像刘凤英这样的外来工正在通过学习一门专业技能而获得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陪同记者采访的饶维以前也是打工妹,因为写得一手好字,10年前进了桥头镇文化站,后来通过不断进修拿了大学文凭,前不久因为工作出色又抽调到东莞市文广新局,这样通过学习而“上升性流动”的人在东莞很普遍。

  故事背后的故事

  读书像吃饭一样方便

  鼓励学习并尽可能为每个人提供学习条件,是东莞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着力点。进入东莞市区中心,几幢最漂亮的现代化建筑巍峨耸立,不是五星级酒店,不是银行,而是图书馆、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玉兰大剧院,并且都是国际名师设计的大手笔,曾被许多人抱怨太超前。但李东来2005年从辽宁省图书馆“下嫁”到东莞市图书馆当馆长,看重的正是东莞建设“图书馆之城”的超前文化眼光,使他的数字图书馆前沿研究有了一个施展的舞台。总分馆制、专题图书馆、24小时开放的自助图书馆等,东莞图书馆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现在东莞市28座图书馆和遍布全市的100多个图书流动服务点,整体零门槛向社会开放,书店在放开限制后也越办越多,市民读书像吃饭一样方便。

  故事背后的文化理念

  为东莞营造学习空间

  “文化的内容是知识,文化建设首先要传播知识。”东莞市文广新局局长吴维保说:“学习是人的基本需求,除了图书网络,我们还通过搞讲座论坛,评选"书香之家"、"学习之星"等,为东莞营造学习空间。”

  东莞人口现在已超过1千万,其中大多数是“洗脚上田”不久的农民。随着东莞的快速城市化,农民必须成为市民,社会转型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普遍感到需要学习。现在东莞各级政府及学校、企业大都有图书馆(室)和公共阅报栏。放开社会办书店和报刊零售点后,“书店办得像米店一样多”。鼓励书柜、报刊、电脑“三进家”,同时培育东莞学习论坛、市民学堂等知识传播活动品牌,举办东莞读书节,这两年参加群众有500多万人次,学习氛围在东莞无处不在,并成为促进东莞向上生长的坚实力量。

  广场,自娱自乐的群众舞台

  现场侧记

  (2007年9月14日东莞凤岗镇文化广场,夜)

  站在舞台上的感觉老爽了

  “站在舞台上的感觉老爽了。”刘洋一口东北腔掩饰不住刚刚演出完毕的兴奋。在凤岗镇体育馆广场前举行的“越唱越红”卡拉OK歌手大赛上,她刚刚唱完一首民歌下台。她气喘吁吁,脸色红润,眼里透着一股高兴劲。

  过了一会,两个专业艺术团的“东北二人转”演员登台了。虽然是从极北来到极南,但他们的幽默显然没让观众失望——笑声一片,大获成功!观众大声要求他们“再来一个”。

  这蓬勃的呼声中,说不定就有一拨带着东北口音,因为观众几乎一大半都是“新莞人”。而台上的演唱者,无论是一人分饰男女角唱花鼓戏的湖南小伙,还是一曲《望乡》动人心扉的湖北姑娘,或是一头乱发的广东小伙,没有一个不赢得满堂喝彩的。

  记者试图在坐满广场围满场地的观众中采访几个,但他们除了真诚的笑似乎说不出更多的话。他们只会简单地说高兴,很高兴,而且说话的同时眼睛还盯着舞台,那里正有一个漂亮姑娘。而一个被妈妈按住不让乱动的小孩倒说出了一句完整的话:很多人啊,很好玩……这大概就是广场演出之所以让人不仅喜欢而且激动的原因:它简单到直接,快乐到忘我。

  现场背后的故事

  不出厂门家门看演出

  东莞市群众艺术馆从2006年4月28日开始组织“绚丽大舞台——文化广场千场文艺演出”活动,目标演出场次是1024场,各镇(区)和有条件的企业、学校、医院分别排演一台各具特色的文艺节目,到各地广场交流汇演至今已经演出了900场左右。此外,电影、科普、法制宣传等文化活动,更是不间断地进行。基本上,每个村每周都有活动;600多万新莞人,不出厂门家门,就可以看到演出。

  东莞市群众艺术馆策划人方舟的家就住在长安镇广场边,他说到周末的时候,广场上人山人海,却又很有秩序,热烈而又祥和。本地人和外地人在这时是融洽的,没有距离的。有一个老人随孩子来到长安,他会打太极,就教本地人练,不要钱。“每次演出的时候,只要没有事,我是不会缺席的;镇里的领导也经常去看。”新莞人在文化广场热烈、没有隔阂的娱乐和互动中,找到了家的感觉。

  故事背后的文化理念

  建设“广场文化之城”

  东莞提出建设“广场文化之城”,具体就是要做到“天天有舞会,周周有晚会,月月有比赛,处处有讲座”,目前全市共有文化广场447个,每年举办广场文化活动1.5万次,惠及群众1000多万人次,并形成了“绚丽大舞台”、“都市彩虹”、“粤韵金声”等广场文化活动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有声有色的广场文化活动都采取招商的形式。“都市彩虹”两年如一日坚持完全免费公益演出,负责人崔健介绍,“一般是由政府提供政策、场地,我们经营品牌,然后请企业赞助。东莞一共有447多个广场,我们通过密集优质的演出吸引观众,打出自己的影响,自然有企业愿意借机宣传。”而广东移动东莞分公司副总经理陈永快说每年投入在公益活动上的有两三千万元,依靠文化演出的品牌,我们送书、送演出上门,是对我们企业文化最好的诠释。

  高雅,决胜未来的超前培育

  口述故事

  心里真的觉得很好

  不久前,一个叫米米的姑娘进玉兰大剧院看了耗资5000万的《蝶》。她在博客上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剧情就不用说了,反正是不敢随便乱鼓掌,哈哈,因为来时听H先生讲过:她学音乐的妹妹带他去看音乐会前,告诫他要看到他妹妹拍手,才能拍手。所以我们几位装作有模有样挂着电视台工作证的小姐。呵呵。更不能忍的是不能拍照,差劲的相机哪怕能照点灯光也行,过过瘾呀,可我都没敢从包里拿出来。……虽然没能听得懂从头唱到尾中的几句(没一句用诉说的),全在很辛苦地抬头看上面显示的歌词,不过真的好,没有觉得没欣赏来哟,有些词句很是喜欢。”

  故事背后的故事

  高雅文化蔚然成风

  由世界著名剧院设计师加拿大的卡洛斯·奥特建筑师事务所总设计的玉兰大剧院,总投资6.28亿元,已成为国际一流、中国前五、华南第一、地级市第一的大剧院。该剧院管委会主任周汉标介绍,每场演出的票价一般是50—480元,东莞市民花北京、上海市民1/3,广州市民1/2的钱,就可以在家门口欣赏到同类型甚至效果更好的高雅演出。

  相比于玉兰大剧院的超前雄心,每周末在莞城文化报告厅举行的“文化周末”显得更为实际。让周末过得有文化,这是“文化周末”提出的口号。如今,“文化周末”一共举行了120场,涵盖了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马季告诉人们怎么欣赏相声,盛中国告诉人们怎样聆听小提琴,张丹丹告诉人们如何看懂芭蕾舞……报告厅817个座位,每一场都几乎有80%的上座率,最多时曾加座到1100多个。

  如果说发展高雅艺术是从高处着眼,建设现代城市;那么,建设博物馆之城,就是从深处着眼,用历史的眼光在经济发展中寻求文化支撑。东莞市文广新局局长吴维保介绍,提出建立博物馆之城的时候,整个东莞只有3个博物馆。现在建成的有21座,还有四五十座在建。

  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建筑陶瓷博物馆”。公司董事长黄建平说起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德国陶瓷协会会长来中国找合作伙伴,我带他先去看了博物馆,他看完马上说,后面的流程都不用看了,一个重视历史与文化的企业,肯定是一个可以信得过,可以持续发展的企业。”

  故事背后的文化理念

  东莞市民的素质高了

  高雅文化的熏陶正在逐渐显露效果。张彤飚清楚地记得,1998年,香港舞蹈团来东莞演出,观众跟看露天电影一样走来走来,小孩在剧场到处跑。“文化周末”刚开始时,他们不懂鼓掌,随意迟到,大声打手机,1.2米以上小孩要买票,他们不理解;现在,“文化周末”8点准时关门,7时55分基本人就都进来了,很多人7时30分就进来占座位(赠票部分不定座);即使有时候不懂,他们也会安静地观赏,礼貌地鼓掌。“后来我们去外地类似的场合,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东莞市民的素质高了。”

  记者观察

  “等待戈多”

  “环绕着东涌村的小河,河水向西南边流开去,转弯抹角绕几个弯,绕过了西涌镇,又向前流去,流入水波荡漾的珠江。”

  ——这是陈残云1961年写的长篇小说《香飘四季》第四章的开头。这部以东莞为背景的小说,留存着已经消逝在人们记忆中的水乡风光和乡土风情。

  东莞像是从泥土里迅速生长出来的庞然大物,最开始还可以坐看苍苔色,触摸波光粼粼的河流边南国的蕉林,然后是大片的厂房,入云的烟囱,现在是整齐的街道,新栽的树木。从泥土里开始,从低到高,蓬勃生长。但正如20多位国家、省级专家学者之前聚集东莞所做出的判断:东莞看到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极限”。大楼建得越来越高,地基就需要打得越来越深;现在,东莞又到了打“地基”的时候。

  昔孟母,择邻处。几天的东莞之行,我们看到东莞正在试图建设一个“邻处”、一片土壤。中心广场上,无数榕树一夜之间被崭新地插在土里,垂着根须,等待人们给一块土壤,而不是方框形的水泥;东莞必须像等待榕树成荫一样,准备好阳光、雨露、土壤和水,等待东莞百万传统农民转变为现代市民,促进千万外来工真正融入东莞社会,成为“新莞人”,等待许多年后的一天,中心广场绿树葱茏,阶染青苔,书声朗朗,全球最有头脑的人聚集于此,以此为家,贡献智慧。

  在经济变革、制度变革之后,唯一可以决定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命运的,只能是文化变革。东莞走在了前面,在高级城市化过程中探索出有借鉴意义的方式。但追求快、大的粗放型经济模式也在其发展文化的过程中留下了顽固的影子。文化的演进注定无比缓慢,通过看1场、10场或100场演出,或许能提升基本的素质,但要改变长久依赖于既往知识、经验和习性的思维习惯,往往需要几代人的系统教育和磨炼。而思维习惯,是文化留给人的最深刻的印记,是文化成其为一种文化的最明显的特征,也是文化最大的武器。《等待戈多》中的戈多,也许永远不来,也许终究会来,但绝不会明天就来。

  访谈

  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道平:

  东莞最重要任务是提高市民素质

  记者(以下简称“记”):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工业城市,东莞为何在今天如此大手笔地发展文化?

  王道平(以下简称“王”):经过20多年年均近20%的高速发展之后,东莞现有的发展模式已临近“极限”。在这种背景下,东莞提出了“双转型”战略,就是要大力推进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初级城市化社会向高级城市化社会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矛盾,就是经济快速发展与人的素质不高的矛盾。东莞外来工人口近1000万,许多来自农村,文化素质不高,和现代化城市有差距。于是,重要的任务,就变成提高人的素质,这只能通过发展文化。

  记:经济社会双转型,要由拼资源向拼文化转变,但一般人认为东莞文化底子并不是很厚,东莞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有哪些创新之处?

  王:首先是文化发展的理念创新。文化的内容是知识,文化的本质是精神,文化的手段是艺术。在文化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的背景下,我们提出要让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知识力量、精神支柱、智力支持。这是没人提过的。过去一说起文化,就认为是唱歌跳舞、写字画画,认为文化是经济、生活的配角,现在我们要让文化走上主战场。

  其次是文化发展的体系创新。针对文化要传播知识、培养精神、普及艺术的目标,我们提出建立“三城”的体系:建立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把文化传播体系先建立起来。用全方位、多层次的架构,让东莞成为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院。

  再次是文化发展的机制创新。我们采取“社会办,政府管”的形式,政府定规范,出政策,抓监督,利用公益文化招商活动,每年把全市公益文化活动整合起来,组成一个“文化超市”,让企业自由选择“认购”。这样,让企业走进文化,文化融入市场。4年来,一共整合了377个项目,成交了322个项目。这样,就满足了多元文化需求,将文化活动提升到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记:“文化的内容是知识,文化的本质是精神,文化的手段是艺术”有丰富的内涵,具体如何达到这个目标?

  王:以人为本,从群众需求出发。一直以来,我们文化建设都是自上而下的填鸭式,很少去想群众需要什么,现在要变成自下而上的需求式供给。于是,我们提出了“文化零距离”目标,把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立足点与落脚点,从设施布局、活动开展、供给检验开始实施,以是否是群众需求、自觉参与、真诚叫好为标准。

  近几年来,在设施建设上,东莞投入超过15亿元建设了玉兰大剧院、东莞图书馆、东莞展览馆、群众艺术馆等设施,均在国内处于前列;村镇群众文化设施也投入了40多亿元,形成了功能齐备、国内一流的立体文化设施网络。

  在活动开展上,自娱自乐活动和品牌活动互动,大众文化和高雅艺术辉映,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建立起一个个“小而全”的文化发展体系。

  记:发展文化最核心的力量是人才,东莞曾有排外的历史,如今如何做到保障人才?

  王:以前,一些本地人看不起外地人,排外、保守,外地人也认为本地人有钱没什么了不起,互相之间有隔阂。2004年起,东莞所有文化单位空出的岗位,都向全国招考,有的岗位还指定只招新莞人。3年来,新加入的队伍超过1/3,有的单位达到2/3,新办单位更是全部外招。这样,就使得人才结构改善,层次提升。现在各项活动、设施运作的骨干力量基本由这批新进来的构成。从今年开始,32个镇街相关岗位也整合进来,统一向全国招考。目前,已经尝到这样做的甜头,将来一定会实现大的飞跃。

  数说

  15亿元

  近几年来,在设施建设上,东莞投入超过15亿元建设了玉兰大剧院、东莞图书馆、东莞展览馆、群众艺术馆等设施,均在国内处于前列;村镇群众文化设施也投入了40多亿元,形成了功能齐备、国内遗留的立体文化设施网络。

  0元

  东莞从去年2006年4月28日开始组织“绚丽大舞台——文化广场千场文艺演出”活动,目标演出场次是1024场,至今已经演出了900场左右。基本上,每个村每周都有活动,600多万新莞人,不出厂门家门,就可以看到演出。而所有的演出,完全是免费的。

  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蒲荔子

  图:

  设计现代化的东莞图书馆矗立在东莞市区中心,方便了东莞市民阅读学习。 何建文 摄

  东莞努力营造全民读书的环境,老人家也爱上阅读。 何建文 摄

  莞城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第二届广场集体舞比赛决赛在此举行。苏仕日 摄

  大型音乐剧《蝶》在东莞玉兰大剧院首演。 苏仕日 摄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最新消息

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产生 胡锦涛任总书记(图)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名单公布 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