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于佳莉
10月14日,谈起经济适用房,家住北京朝阳区常营南路的焦先生很是满意,“房子不错啊,价钱也合适。”他指着自家的小区说。看上去不到30岁的焦先生,目前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四年前便享受到了经济适用房优惠政策,在常营南路汇鸿家园小区置办了一套100多平米的房子,“我跟爱人都来自外地,凭当时的收入,大学刚毕业,如果不买经济适用房,根本买不起房子。”回忆起四年前的决定,焦先生多少显得庆幸。
问起这几年生活的状况,他说,随着附近成熟社区的形成,各项社区配套设施都比较齐全,“买菜,交通,购物都挺方面的。”他指着小区前一条熙熙攘攘的大街说,“虽然是经济适用房,但户型,舒适度,采光等方面都不错。”
“当时用住房公积金贷款,现在每个月还贷2400多元,对我们这样储蓄不多的人来说,经济适用房还是带来了很多实惠。”焦先生表示。
房价,无疑是目前最热的关键词之一,作为一个栖身之所,住房是人们幸福的基本保障之一。而房价的一涨再涨,似乎将许多人抛出了幸福的边缘,因此,政府必将在这风雨中为百姓撑起一把大伞。
今年8月13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即“24号文”),明确要求“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这无疑是中国住房制度建设中又一里程碑式的文件,不仅标志着楼市调控将由“针对市场”转向“针对保障”,而且还标志着我国即将迈向“保障型居住新时代”。
保障先行
10月13日,北京市副市长陈刚宣布,截至目前,北京已经有13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项目开工。
陈刚表示,今后,北京将加大财政、国土、规划等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在抓好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的同时,加大中低价位商品房、两限房、政策性租赁用房的建设速度,让市民买得起房,租得起房。针对市中心的一些危旧房地区,北京将采取新的修缮、改善和疏解的新模式,就地解决大多数群众住房困难问题。
同时,北京市政府将外来务工人群和农民工的居住问题,也明确纳入了住房保障规划之中,今后将逐步予以解决。
对于农民工而言,大城市的住房也许只是别人的梦想,而如今在长春务工的农民工也可像单位固定职工一样,缴存和使用住房公积金了。今年7月,吉林省长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通过了《关于长春市城镇务工人员缴存和使用住房公积金的相关规定(暂行)》。
据长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这个《规定》适用于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本地城镇务工人员。聘用城镇务工人员的单位,应当为其缴存住房公积金,单位和个人的缴存比例最低各为7%,有条件的单位可提高比例。缴存基数按实发工资计算,但不能低于当年省政府发布的最低工资标准。
“24号文”中重要的一点是明确提出,“‘十一五’末期,全国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要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而在以往,只有领取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才有资格申请廉租住房。
同时,针对“24号文”各部委的联动配套政策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出台时间表已经确定。《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认定办法》将于今年10月完成。《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管理办法》、《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将于今年内修订完成。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的金融支持办法,在今年10月底完成。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租赁的税收支持政策,将于今年10月底完成。住房保障立法研究也将于8月底完成初稿。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朱中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住房保障体系,政府所下的决心是人人都能看到的,调控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希望通过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的住房问题来缓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
政府的步伐是坚定的,“保障”将在房地产市场的热浪中稳步推进下去,市场管市场的事,而政府要解决好民生的事。
回归民生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大部分中国人的居住问题都要靠单位解决,福利分房成为当时人们获得一套安稳房的惟一途径。
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出台,福利分房被彻底叫停,提出把住房产业培育成经济支柱产业。在此之后,商品房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社会进入到全民商品房时代。
当然,在商品化的同时,文件中“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被确定为基本方向,文件规定,经济适用房能够覆盖的群体约占到城市人口的60%~70%。
“当时提出的住房保障体系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20%以上的中高收入者不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由于人们对市场经济热潮的不理解以及盲目追求市场利益,将所有的目光都关注于这20%的市场反应,这样,弊病和矛盾就逐渐暴露出来了。”房地产投资专家贾卧龙分析,其中不足10%的极低收入家庭根本无力承担巨大的房价压力而最早被市场抛弃,20~80%的中低收入民众也随着房价的不断高涨而最终脱离市场。
这一纲领性文件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重市场轻保障”的倾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市场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曹建海也表示,尽管1998年房改时的政策是很好的,设计也很合理,但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
在进入“商品房时代”将近10年后,“高烧”不退的楼市让“住房保障体系”仅仅沦为人们口中解决房产市场各种问题的镇痛剂,这让政府开始重新思考构筑新的住房体系——单纯依靠商品房显然不能解决全民的居住问题,相当部分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还是得靠由政府提供的保障型住房来解决。“24号文”的发布,令人感到一个新信号:住房体制改革方向要改变了。
8月24日至25日,十年一次的全国城市住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解决好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此次会议把“保障性住房”或“保障房”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说:“从全国住房工作会议传达出的主调看,一方面是落实了1998年房改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对当前房地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全力护航
今年9月14日,财政部对外介绍说,将采取六项措施,支持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这六项措施包括:
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
参与研究制定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各项配套措施,包括廉租房保障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以及集资合作建房管理办法等其他相关配套政策。
多渠道筹集城市廉租房保障资金,并确保资金落实到位。财政部制定廉租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并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落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各项税费支持政策,包括免收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政策,免收土地出让收入以及相关税收支持政策。
加强廉租房租金的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部介绍说,政府购买、建设的廉租房,是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廉租房租金收入要按照规定及时足额缴入国库,专项用于廉租房的维护和管理。
加强对廉租房保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政府将确保专款专用,对于违反规定的,将进行处理,并追究责任者的责任。
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是住房问题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各地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而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出台。尽管,对这些政策与措施的评价莫衷一是,但正如9月14日财政部六项措施所显示的趋势一样,十六大以来我国政府解决百姓的住房、医疗等民生问题的步伐是坚定的、而且越来越务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