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三次采访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探得连串信息 本报记者 孙璇 李志伟 夏杨
“嫦娥一号”发射倒计时,一切工作准备就绪;与此同时,“中国航天"十一五"规划”也即将发布。连日来,本报记者连续三次采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获悉了一连串消息。
中国航天具备五大能力 “中国航天走过了50年,到底形成了哪些核心能力?”“中国发展航天的特色和战略有那些?”……本月11日上午9时,孙来燕来到中国政府网,与网民在线交流。记者通过网络审核成功登录,就“如何做强做大中国的航天产业”话题向孙来燕提问。
据孙来燕介绍,创建于1956年的中国航天,通过50多年发展,具备了五大能力:
一是进入空间的能力。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现有12种,能满足不同高、中、低轨道的要求。
二是卫星的制造能力。我国已自行研制和发射8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
三是载人航天能力。自1999年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后,我国又连续发射了神舟2号、3号、4号及神舟5号、6号载人飞船,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四是空间探索能力。“嫦娥一号”的发射,将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后中国航天事业向深空探测迈出的重要一步。
五是航天的基础与保障能力。我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和太原三个航天发射场和覆盖广泛的航天测控网。“卫星上去以后要看得见,要控制它,让它按照规定路线走,”孙来燕说,我们的测控网已基本实现全局覆盖。
2013年前后发射月球车 就在与网民对话的当天,孙来燕飞抵深圳,出现在深圳高交会展馆的国防科工委展厅。这使一直守候在此的本报记者如愿“扑”到了更近距离接触中国航天的机会。
当晚展厅内,“嫦娥一号”展台前,记者刚采访完指导布展的相关专家,便见孙来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向展位走来,并最终站在记者身边。
孙来燕向蒋正华副委员长详细介绍了“嫦娥一号”的准备工作,并透露了发射大致日期。当时,在场媒体仅有本报一家。这次采访让本报获得了一个此前没有正式发布过的独家消息:2013年前后,我国将向月球发射软着陆器,并携带月球车,在着陆区附近进行现场探测,主要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资源勘察。
提前“守候”,背后有一个秘密:早在高交会开幕前数日,记者得知孙来燕可能要来,于是提前多方沟通。
五大航天工程即将实施 在出席深圳高交会期间,孙来燕还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
孙来燕透露:中国航天“十一五”规划即将发布,我国将有五大航天工程项目即将实施:
一是载人航天工程方面,将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及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建立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
二是月球探测工程领域,“十一五”期间实现绕月探测任务,对地月空间环境进行探测。发射“嫦娥一号”后,将实施探月工程第二、第三阶段计划,2013年左右发射月面巡视探测器,完成月面软着陆探测;随后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采集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进行深入研究。
三是建设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利用10至15年时间发展基于卫星、飞机、平流层飞艇的先进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四是建立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立具有报文通信能力和一定抗干扰能力,并能向全球扩展的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并把北斗星导航系统进一步扩展为30颗星的导航系统,大大提高精度。
五是建立新一代大运载火箭方面,计划用6到8年完成5米直径运载火箭的研制,它将具有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任务适应性强等特点。
孙来燕接受采访,与网民对话
(责任编辑: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