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嫦娥”为什么要飞天 |
“嫦娥”为什么要飞天
中国深空探测迈出第一步———
中国开展月球探测活动,就是遵循中国政府发展航天技术的一贯的宗旨,为了促进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而进行的。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具有经济、科技和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充分展示综合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
与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一样,月球探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航天技术发展水平的象征,是提升国家地位的载体,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维护我国月球权益
作为联合国外空委员会的成员国,我国只有开展月球探测并取得一定成果,才具有分享开发月球权益的实力,才能维护我国合法的月球权益。今天,我国的运载火箭、应用卫星和载人航天技术有了快速的发展,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填补我国月球探测的空白,跨入月球国家的行列,对于维护我国的月球权益,提高国际威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促进我国基础科学和高科技的发展
月球探测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将会促进宇宙学、比较行星学、月球科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太阳系演化学、空间天文学、空间物理学、空间材料科学等的创新与发展,这些科学的进展又将带动更多的基础学科交叉、渗透与共同发展。
■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做准备
人类已取得的月球探测成果表明,月球上特有的能源和矿产,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比如,月球上存在大量的氦-3,据初步估算,月球上蕴藏的氦-3大约为100万吨到500万吨,可供人类使用一万年以上。我国开展月球探测,可为将来开发利用月球资源,进行技术上的准备,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促进深空探测活动的发展
深空探测是一个重要的航天领域,月球探测是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进行月球探测是我国深空探测计划的第一步发展目标,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将为我国进行更大范围的深空探测,进行技术上的准备。
■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月球探测工程对高新技术的带动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回馈于经济。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所带动的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的进步,会逐步在国民经济各方面进行推广应用,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将带来牵引和推动作用。
■推动中国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
在世界掀起新一轮月球探测高潮之际,通过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可以积极探索月球探测国际合作的各种形式和有效途径,以此为突破口,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合作,使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更加开放,以促进我国航天活动各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月球探测工程的开展,对于培养一支在相关领域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促进科学技术事业的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供稿/《中国航天报》
“嫦娥一号”仅仅是探月的起步
新华社电 (记者李宣良白瑞雪孙彦新)“实现绕月探测,是中国深空探测迈出的第一步。”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航天事业将揭开新的篇章。”
近年来,美国、欧空局、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先后公布了无人探月或载人登月计划,美国宣布将在2018年左右重返月球,欧洲提出在2024年实现载人登月。
“在完成了‘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之后,开展深空探测就成了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欧阳自远说,“飞向月球,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我们从尖端技术起步,具备一定能力后开始搞航天,航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又要搞深空探测———中国航天的发展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栾恩杰说。“探月工程是中国在深空这一重大领域科学探索的开始。它不仅仅局限于月球,而是将不可逆转地向火星、金星、土星,向着太阳系所有行星,甚至太阳系外发展。”孙家栋说。
欧阳自远认为,“除了将继续开展月球探测工程,我国未来的深空探测活动还将包括空间科学任务、多目标多任务深空探测等。”
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
第三个里程碑
新华社电 (记者贾永白瑞雪李宣良)随着中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中国航天开始了历史上最远的“长征”。
按照预定计划,重量为2.35吨的嫦娥一号卫星将进入距地球38万公里、距月球200公里的环月轨道。仅就这一点而言,嫦娥一号卫星的绕月之旅,无疑是一次更为艰巨的“长征”。
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事业中的第三个里程碑。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部部长赵小津说:“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具有了进入太空的能力;2003年神舟五号飞行成功,标志着我国具有了把人送上太空的能力;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将证明,我们的飞行器能够离开地球、到别的星球上去进行深空探测。”
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说,“我们把今日的进展,比作‘万里长征第一步’。”
充满“诱惑力”的月球
新华社电 (记者郝亚琳江国成)从苏联的月球1号到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再到今天各国兴起的新一轮探测月球热。几十年来,人类研究月球的渴望和努力从未停止过。究竟是什么推动着人类的脚步踏向这个星球呢?
月球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科研场所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指出,月球是研究天文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遥感科学、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理想场所。月球探测有助于人类对月球、地球和太阳系起源及演化的研究,特别是对月球科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只有通过新一轮的探测,才能获得较系统而深入的认识。
月球是人类资源补给的新生长点
月球资源十分丰富,是人类社会开发利用的巨大资源储备,这也是吸引各国实施月球计划的重要原因。
月球是理想的太空实验室
月球没有大气,没有电磁波的吸收与辐射,没有磁场以及弱重力场等特征,为许多在地球上无法进行或难以进行的研究与实验提供了理想场所。
月球是地空连线的中途岛
月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它本身的环境特点,使它成为人类迈出地球摇篮,走向深空的门槛和试验场。通过月球探测与实验项目,人类可以将它作为进入更遥远空间的“中途岛”和转运站。
嫦娥一号卫星将创我国航天史上7项第一
新华社电 (记者黄明)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工程,将开创我国航天史上的多项第一。
第一次探测月球。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首次开展对地球以外天体进行探测的飞行器,主要任务是携带有效载荷进入环月轨道对月球进行科学探测。
第一次突破地球近地轨道。月球距地球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从地球到达月球轨道至少需要10次较大的轨道控制。
第一次为月球“画像”,真正用立体相机来获得月球三维影像。
第一次探测月球表面元素。我国将在美国探测的5种元素的基础上,再增加9种,共探测14种元素的分布。
第一次利用微波辐射计探测月壤厚度及其分布。
第一次在航天器的测控中引入天文测量手段。用于观测恒星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将在嫦娥一号卫星测控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次利用国际联网对航天器进行深控。欧洲空间局的库鲁站、新诺舍站、马斯帕拉马斯3个测控站,及智利的CEE测控站,将对嫦娥一号卫星提供测控支持。
月球探测工程
维护我国“太空利益”
本报讯 (记者周春林)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主任助理裴照宇表示,月球探测工程有利于维护我国在探测太空资源、开发太空资源方面的权益。
月球上有比较丰富的资源,还有一些是地球上比较稀缺的资源。尽管1984年国际上签订了月球协议,月球成为人类共有的资源,但是一个国家如果不具备探索的能力,在这方面将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和影响。
此外,这一工程也推动了我国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月球探测最近成为国际航天界热点,各国航天组织纷纷进行对月球升空的探测活动。自我国开展月球探测工程以来,在国际上的合作更多了,比如2005年在北京主办了国际月球大会,之后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在开展月球探测计划时候纷纷邀请我们进行协商。在绕月探测实施过程中,为了增加测控覆盖,我们与欧空局进行了合作,利用它的地面站对我们的卫星进行跟踪遥测,这些都是实质性的合作。
而通过一期工程的实施,我们国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月球及升空探测的空间科学人才、技术人才和重大工程的管理人才队伍。这些人才队伍的形成,为后续的月球和升空探测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