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璇 |
裁判刘璇
体育圈里有规则,很简单,能吃苦就行。但在娱乐圈,从来就没有一个人人认可的评判标准。不过,无论是体育圈或是娱乐圈,只有出成绩了,才会被大家认可
本刊记者 易立竞 发自北京
我会一直“挑剔”下去
“女子平衡木B组1号裁判——刘璇。”播音员的声音在“全国第6届城市运动会女子体操全能决赛”的赛场上响起。
曾经的奥运会体操冠军刘璇,一身灰色套裙出现在裁判席上。她双眼紧盯场上的运动员,不停地拿笔记算,举计分牌。
在女子资格赛中,范晔是国家体操队惟一参赛的女队员,在4个项目的比赛中虽然都没有出现什么重大失误,但她的表现并不太好,特别是在平衡木比赛中有很多动作因做得不到位而被扣分,看到分数,范晔当场就哭了。
比赛结束后,刘璇离开裁判席,走进运动员区安慰范晔,并且利用自己作为裁判的专业知识解释了范晔被扣分的缘由。
这是刘璇考取裁判资格证后第三次出任裁判工作。
她还记得第一次当裁判时的心情,“有一点紧张,第一个运动员上场时,生怕打错分,因为我是那种看到数字会头晕的人。”为了不出现失误,刘璇要仔细算几次才放心地举起分数。
第一次做裁判的结果,是被评为优秀裁判。
“以前是人家评我,现在是我评人家,有很大不同。自己当裁判以后发现,很多人觉得做得不错的动作,裁判们看到的却是不完美,不精确。秉着‘从严’的精神,只好不客气地扣分。对于国家队选手,我们更要严格一些,她们需要更大的锻炼。”说起裁判工作,刘璇表情严肃,用词谨严。
“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1999年天津世界体操锦标赛时,平衡木我的跳步连接就在可算与可不算之间,当时的裁判判我没有连上,就这样失去了决赛的机会。体操中心领导特别强调这次比赛要一切从严,可算可不算一律不算,可扣可不扣的一律扣,能扣0.3和0.5之间的全部扣0.5。目的只有一个,及早发现问题,不要在奥运会上失误。”刘璇说,为了2008年的奥运会,她会一直“挑剔”下去。
运动员退役后,做教练或是当裁判,看起来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只是,退役后的刘璇一直在演艺圈干得风生水起,频频穿梭于各种舞台与时尚现场,现在,洗去铅华、褪去礼服重归赛场,还是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相比于演艺圈,做裁判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没有利益的。我做裁判,一是因为我练体操十几年,心里一直割舍不下,但又没有其它方法可以参与,只能考裁判。二是以前我做运动员在场上比赛时,评委里几乎看不到亚洲人,如果有自己国家的裁判在,本国运动员出场时心态都会不一样。再则我是运动员出身,能为体操做一些事情也是我的责任。”
最重要的,坐在体育场中,刘璇感觉到“那是我最应该呆和呆得最舒服的地方”。
刘璇直言,刚开始决定考裁判资格证时,对自己是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体操规则这几年的改变简直是翻天覆地,甚至我们练体操出身的人都觉得没法适应新规则,要背的和要改变的东西非常多”。
已经拿到国际裁判资格证的刘璇,目标是2008年奥运会体操比赛的裁判席。
比赛失败的场景天天出现在梦里
2000年9月,悉尼,奥运会赛场上。刘璇在平衡木比赛前几分钟的时候,感觉状态相当不错,但是有点紧张。这项比赛,中国共有两名选手参加,第一个出场的队友凌洁动作完成得不很成功。
“如果凌洁在前面完成得好,我可能压力会小一点。平衡木我们是很有希望拿冠军的。”教练陆善真看出了她的紧张:“你今天干脆放开做,捏着劲儿做也是50%的成功率,放开了做个优质套路也是50%,大不了就是失败,今天你敢豁出去,就一定行。”
“是啊,大不了得个第八。”刘璇心里想。
整套动作用了1分21秒,刘璇记得非常清楚。
当她以一个漂亮的空翻从平衡木上稳稳落地时,全世界都看到了她自信的笑容。
国旗升起时,刘璇站在冠军领奖台上,控制不住地流下了泪水。5米长的平衡木,刘璇走了整整15年,才走到了奥运冠军的奖台上。
198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的刘璇,5岁开始体操生涯,8岁时进入湖南省队,13岁入选国家队。她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体操女队全盛时期的主力队员之一,服役时间很长,先后与莫慧兰、周端、乔娅、叶琳琳、吉利雅、毕文静、孟菲、奎媛媛等并肩作战。
刘璇是中国第一位参加两届奥运会的女子体操选手,同时也创下了中国女子体操队员年龄最大的纪录。女子体操选手出成绩的最佳年龄在14至17岁,取得世界冠军的年龄就更小,刘璇却是例外。
刘璇也曾有在最佳年龄时拿世界冠军的机会,那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那真是我致命的痛。”提起那段日子,刘璇感叹。“那一年,我无论从年龄上还是从身体状态看,都应该能出最佳成绩的,但鬼使神差,一个平时做100次都不会失败的高低杠动作,居然在比赛的关键时候失败了。”
奥运会结束后,失利的打击,加上连年的伤痛:受伤的膝盖,腰间盘突出,被拉断的右脚韧带;还有两个带她多年的教练的离开,让她一下子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孤儿,无依无靠。比赛的场景很长一段时间天天出现在梦里。”一个运动员,能参加一次奥运会已经很不错了,在刘璇心里,自己的体操生涯就此结束。
退役后,刘璇留在国家队里,当了三个月的教练,当时全运会要召开,培养过她的湖南队希望她能代表湖南队参加比赛,于是刘璇又重回训练场。
“早上5点半起床,出操1小时后,6点半开始训练,中午1小时休息时间,下午接着练,一天十几个小时的训练时间。”为了增加体能,她一次又一次地扛起连男孩们也望而生畏的杠铃;为了练臂力,常常要单臂长时间把自己挂在高低杠上,直到支持不住掉下来;为了提高动作难度,常要引进一些男子体操的惊险动作,训练时从器械上摔下来是家常便饭。
“那段时间,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反应是今天星期几?练什么?真的是练够了。”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多后,突然有一天,刘璇体会到了练体操的乐趣。“没什么特殊的原因,这可能就像练武功一样,到了一个境界,突然悟到了。”刘璇开玩笑。“那以后的日子就好过多了,身体很累,内心非常快乐,虽然每天在重复同样的动作,但我能感受到细小的差别,技术一下子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感受真是很美好。”
刘璇没想到,这次回归,竟然让她最终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当她以20岁“高龄”出现在奥运会体操冠军领奖台上时,她最想告诉小师妹们的是:要想战胜别人,必须首先战胜自我。
我不想放弃体育的身份
退役后,刘璇和大多数世界冠军一样,选择了上学。
“补充文化知识是当务之急,哪怕是世界冠军,如果不努力,也会被社会淘汰。”刘璇选了北大新闻系,“最开始选择北大是因为名气大,想到自己熟悉体育,就学新闻,毕业了可以当体育记者。”
上学第一年,刘璇有些着急。“我觉得自己有劲使不出,感觉像蹦极一样,容易踩空。那一年我学得特累,不停地补课。甚至都想过退学,十几年时间,知识基础差太多了。”记课堂笔记是她最头疼的事,赶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可十几年的体操生涯练就了她不服输的性格,“别人越说我不行,我越要做好了。”刘璇特别佩服刘德华,“他能有现在的成绩,靠的就是勤奋和努力。”
2000年在悉尼夺冠时,刘璇出演了片名为《旅澳一家人》的剧集拍摄,这是每个奥运冠军都要参演的一部专题片,虽然仅拍了一天,刘璇却迷上了摄像机前的感觉。2002年初,她接拍了电影《我的美丽乡愁》。此后,唱歌、演戏、主持、广告,刘璇成了多栖明星。
刘璇说自己的性格是安静的,慢热型,并不适合做主持人,“当主持人就像疯子一样,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刚刚还跟孩子们一起哭,马上又得笑着继续主持节目。”刚做主持人时,“都不敢看自己主持的节目,怎么那么闹,根本不是自己,太奇怪了。”现在她不但习惯了这种生活,而且,“还很享受”。
“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我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最早你不知道自己的潜力在哪,所以必须去尝试。”
在刘璇看来,体育圈比娱乐圈单纯一些。“在体育圈里,我的目标是冠军,我努力训练就行了,10分就是最高的,拿到10分你就是冠军。在娱乐圈,你要出人头地,想当明星,就要遵守它的规则。体育圈里也有规则,很简单,能吃苦就行。但在娱乐圈,从来就没有一个人人认可的评判标准。不过,无论是体育圈或是娱乐圈,只有出成绩了,才会被大家认可。不要指望别人知道你磨剑十年的苦。”
2005年,刘璇慎重考虑后,选择签约了李宁旗下的经纪公司,同时,她还和李宁等前知名运动员一起,发起成立了运动员教育基金会,“目的就是想帮助运动员,帮他们在退役后寻找新的生活道路。”
刘璇在博客上写道:“一直以来,我希望自己能够开辟一条运动员转型之后的新道路。”她特别强调说,自己只是走在娱乐圈边缘的人,最不愿放弃的,是体育人的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