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拉萨10月27日电(记者胡星)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西藏传统民族艺术更加繁荣,大量游客进藏使得西藏民族艺术的受众面不断扩大。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处长姚维平说:“大量国内外游客的涌入,使得藏族文化受众面空前扩大。
西藏民族艺术没有因为游客的进入而消失,而且呈现日趋繁荣的局面。”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进藏游客突破32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7%。西藏的文化场所和从业人员也大幅增加,2002年有文化场所910处,今年已超过3000处,文化市场从业人员2002年有3000人,今年则达18350人。
民族舞蹈米纳羌博的“重生”是西藏民族艺术和旅游业结合的一个缩影。米纳羌博是西藏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取材于打猎和耕作等活动,在工布藏族地区流传最广,人们用它来庆祝丰收,祈祷风调雨顺。
林芝县达孜乡村民尼玛次仁说,因为民俗习惯,米纳羌博在达孜乡每隔12年才会大规模表演一次,“没有更多的表演机会,村里许多年轻人对它不感兴趣,舞蹈可能失传”。
近年来,林芝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尼玛次仁和村里的十几个小伙子每天晚上在一家民俗文化村表演米纳羌博,能获取不少收入。尼玛次仁说,表演需要天天练习,使米纳羌博有了更好的传承机会,他不再担心舞蹈会失传。
正在林芝地区旅游的成都游客何懿说,西藏的旅游不仅是生态旅游,也是文化旅游,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藏族悠久丰富的文化资源,才能放大文化的辐射作用,游客希望在西藏看到原汁原味的民族艺术。
尼玛次仁也说,因为要表演米纳羌博,“民族舞蹈不再是农民自娱自乐的工具,它有了更大的表演舞台。同时要求我们不断钻研学习,把祖辈传下来的东西真正学到家”。
“旅游带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发展了民族艺术。”这是拉萨市雪巴拉姆藏戏团团长边巴斯暖的感受。雪巴拉姆藏戏团因为经营性演出市场狭小,早些年曾陷入困境。
2004年藏戏团与拉萨市一家旅游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开始在各大宾馆酒店为游客演出藏戏。从此,藏戏团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保证演员把精力投入到藏戏学习和表演。
“游客的喜爱推动了我们深入挖掘民间藏戏资源。”边巴斯暖说,西藏民间原有8大藏戏,目前藏戏团能演出5出,他们正在深入基层寻找其他3出藏戏的资料,以呈现藏戏的完整面貌。
西藏各地都推出了原生态歌舞表演,拉萨市的“幸福在路上”、山南地区的“雅鲁藏布情”、日喀则地区的“珠峰彩虹”和林芝地区的“雪域放歌”等表演融入大量当地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藏戏、工布响箭等。
西藏话剧团剧作家尼玛顿珠说:“这使许多藏族艺术门类有了揭开神秘面纱的机会,面对更广大的观众群体,从而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 (记者全晓书王攀)“到国庆节结束为止,今年到西藏旅游的人数达到350万人次。而云南去年一年的旅游人数就突破了5000万人次。西藏的面积有120万平方公里,远远超过了云南。所以我说,到西藏旅游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中共十七大代表、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郝鹏在西藏代表团开放讨论后回答媒体提问时说。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