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10月29日电 (记者孙英威)为防止发生森林火灾,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今年尝试将被动增雨防火变为主动增雨防灾。进入今年秋季防火期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实施了多次人工增雨作业,使林区出现大面积降水,有效降低了森林火险等级。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是目前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也是火灾易发地区之一。目前,这一林区森林覆盖率达78.9%,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易燃树种,加上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旦发生森林火灾扑救难度很大。
为保护好有限的森林资源,大兴安岭地区近年来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人工增雨工程。每当发生火情时,林区的有关部门就会根据天气形势变化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为灭火工作提供支持。同时,建立起人工影响天气降低火险等级工作响应机制,变被动增雨救灾为主动增雨防灾。
今年9月份以来,大兴安岭地区遭遇到了多年罕见的“秋老虎”天气,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为此,气象部门实施了多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林区普降小到中雨(雪),极大地缓解了森林防火工作压力。仅在国庆节期间,大兴安岭地区就组织专业人员50多人实施了6次人工增雨作业。
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局的专家介绍说,今年以来,林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80多次,整个林区30多个降雨监测点平均降雨量达13毫米,极大地缓解了居高不下的森林火险等级。
(责任编辑:车东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