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郄建荣 摄
本报记者 郄建荣
记录了中国近代科学起步及学术辉煌的“兵马司9号”其现状令人担忧。多年前就引起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兵马司9号”被破坏的问题,今天问题依旧。
昔日近代科学发端地如今杂乱民宅 说起北京市西城区的“兵马司9号”,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张岳琦日前告诉记者,用“中国很多近代科学的发端地”来定义它一点也不过分。
李大妈在这个“发端地”一住就是十几年。今天,当记者在“兵马司9号”(现在已改为兵马司15号)院内见到李大妈的时候,李大妈显然有些紧张。
在她的引导下,记者来到了黑洞洞的楼道内。李大妈说,他们十几户人家就住在这幢楼里。
“您看这里多简陋,如果不是没有办法,谁愿意住在这儿地方。”李大妈告诉记者,她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住在这里十几年了,一直都是这样,有些人家觉得太破旧了,就自己进行了装修。
李大妈所住楼的上端“地质调查所沁园燃料研究所”几个繁体字,与破旧的木门以及直对院门的一幢楼上的红五星,隐隐地昭示着这里不平凡的过去。
“的确如此。”日前,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国土资源部与全国政协联合召开的提案跟踪办理座谈会上披露了“兵马司9号”的“显贵身份”。据汪民介绍,“兵马司9号”是民国时期的著名科学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的所址,该所成立于1913年。
他说,“兵马司9号”是一个多学科开拓的科学机构,是当时中国地质学,包括矿床学、石油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的学术中心。在这里还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不仅如此,从“兵马司9号”还走出了一批科学学科的开拓者、学术带头人。汪民说,其中有院士25位。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裴文中、李四光等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和早期优秀学者均在这里作过研究工作或从事学术活动。
据专家考证,“兵马司9号”院内地质调查所图书馆楼,是德国雷虎工程司行于1921年春设计并承建。此前,国内外建筑史学者一直没有在北京发现德国早期在华建筑公司———雷虎工程司行的建筑作品。
汪民说,“兵马司9号”院内还有数块石刻、石匾和线刻,都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28位院士联名呼吁保护“兵马司9号” “兵马司9号”面临破坏的问题,早在五年前就被两院院士所关注。
2002年10月,28位院士联名发出了保护“兵马司9号”的呼吁;2002年9月,多位委员向政协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交了保护兵马司9号的提案;2003年2月,全国政协委员王弭力向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建议将兵马司15号院列入国家(或市)级文物保护的提案》;2006年11月,宋瑞祥等全国政协委员向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提交了《关于保护和恢复北京西城区兵马司胡同民国期间原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旧址的提案》。
据介绍,28名院士的呼吁引起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重视。汪民透露说,温家宝总理在28名院士的联名建议上专门作出了重要批示。
汪民说,今年7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视察中国地质博物馆时,参观了“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兵马司9号”专题展,在详细了解其历史、现状及保护、修复进展情况后,当即指示:“要组织政协委员视察一次,帮助呼吁一下,保护起来。”
“事实上,早在2001年国土资源部党委就开始关注"兵马司9号"院落,2002年3月,国土资源部从五个方面启动了"兵马司9号"的保护工作。”据汪民介绍,当时,国土资源部就提出了文物保护单位申请、搬迁居民以及修复院落的建议。
“但是,目前"兵马司9号"现状仍令人担忧。”汪民告诉记者,文革至今,该院作为居民占住和库房使用,院内有居住地区户口的57户,目前实际住户为70户(包括临时住户),居民主体已变为租房户,共131人。人员混乱,废弃物随处堆放,火灾隐患严重。
西楼楼梯间下有地下室,受力状况复杂,1976年大地震后,墙体有裂缝出现,亟需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修复。
申请“兵马司9号”核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岳琦透露,就“兵马司9号”的保护问题,全国政协以及国土资源部曾专门召集了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文物局、西城区人民政府、西城区文化委员会等部门一起共同商议解决。
“10月23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的有关同志和地质博物馆的负责同志,还专门拜访了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和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就"兵马司9号"的保护利用问题进行了沟通协商。”汪民告诉记者,经过这次沟通,国家文物局明确表示将给予大力支持,并表示目前首要的工作是按照文物保护定级逐级申报的规定,先请北京市文物局批复“兵马司9号”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然后再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文物局、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对此高度重视,表示予以大力支持。
汪民认为,目前亟需启动三项工作。一是请北京市文物局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对“兵马司9号”进行文物定级,希望尽早核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请国家文物局在下一步的文物保护单位定级申请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将“兵马司9号”核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二是按照文物等级制定保护和利用规划,申请国家财政专项资金,及早开展修缮工作,加大保护和利用力度;三是请北京市人民政府给予支持,解决“兵马司9号”现有住户搬迁问题,并将“兵马司9号”的保护与利用纳入到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去。
今天,李大妈告诉记者,他们家不算是这里最老的住户,但是,在他们家居住的十几年时间里,从没有人跟他们提过搬迁的事。李大妈说,他们也巴不得早点搬走。
五年前,28位院士就联名发出了保护“兵马司9号”的呼吁,五年后,“兵马司9号”仍然身处危险之中。保护“兵马司9号”到底需要多少个五年?人们需要答案。
本报北京10月29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