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技术未来依旧强势
为北京奥运转播高清电视
卫星通信可以方便地实现国内、国际业务的通信,其广播性、可移动性、灵活性的优势是其他通信手段无可比拟也是不可替代的。
目前,卫星通信局的业务正在从干线传输向综合信息服务转型,其拥有的大型VSAT网络,可以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图像、INTERNET等直接服务用户的多媒体平台。该平台支持单向广播、双向交互业务以及窄带/宽带业务,为普遍服务业务留下了充足的拓展空间。今后,卫星通信将向小型化、“直接到户”DTH(用于数据和广播接收)、宽带综合业务以及更高频段(KA)发展,向“更快、更宽、更灵活”发展。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召开,届时,卫星通信将展示全新的风采。中国网通作为2008奥运会合作伙伴,已经获得为奥运特权电视转播商提供传输服务的殊荣。届时,北京奥运会将通过近百路高清晰的电视转播,通过卫星传送到全国和全球各地。
“这个地面卫星站还被赋予着为2008年奥运会提供电视传输的使命。信号将从这里传送到各大洲,香港TVB、美国NBC、欧洲广播联盟等都将接收到我们的电视节目信号。”网通相关负责人表示,沙河卫星地面站在奥运会期间承担着广播电视传送的重任,尤其是开闭幕式,都是举世瞩目的时刻。
“地面站既有光荣的历史,也会有更光荣的未来。”网通人如是说。
新闻链接
我国卫星通信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1973年7月4日,北京1号卫星通信地面站正式开通,通过太平洋上空卫星开通国际业务。
1974年3月25日,2号站投产,通过印度洋上空卫星开通对欧洲、亚洲、非洲的国际电路。初期通信容量为132条话路和两条双向彩色电视电路。
1、2号站先后投产后,开通了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直达电路,经过转接可以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建立通信业务,北京对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电视传输业务也迅速发展,为外事互访、新闻报道、体育盛会、重大事件的及时传播发挥了重大作用。如:1974年在伊朗举办的第七届亚运会的实况,就是通过印度洋上空的国际卫星传送到北京的。1976年,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逝世的悼念活动,也是中央电视台通过1号和2号卫星通信地面站发向全世界的。
1980年,北京卫星地面站开始为中央电视台接收英国维斯新闻社和美国独立新闻社的电视新闻节目,1984年开始接收亚洲广播联盟B区的卫星电视节目,传到中央电视台后在新闻联播中播出。
1982年3月,3号站(国际站)正式投产。
1985年,4号站(国内站)开始建设。
1986年7月8日,举行了隆重的国内卫星通信网开通仪式。4号站的开通,初步改善了北京和内地对边疆地区的通信条件,并传送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CCTV-1),形成了初期SCPC国内卫星通信干线网和传送电视干线网,开始了卫星通信和卫星电视业务在国内的广泛应用。
1988年,5号站(国内站)开始建设。
1989年,大规模的国内卫星通信地面站投产,承担国家教委两路电视发射业务和中央电视台两路电视发送业务。同年,国际卫星通信电路开始由模拟向数字化过渡。
什么是卫星通信
自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以来,人造卫星即被广泛应用于通信广播、电视等领域。1965年第一颗商用国际通信卫星被送入大西洋上空同步轨道,开始了利用静止卫星的商业通信。
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和地面站两部分组成。卫星在空中起中继站的作用,即把地面站发上来的电磁波放大后再返送回另一地面站。地面站则是卫星系统与地面公众网的接口,地面用户通过地面站出入卫星系统形成链路。由于静止卫星在赤道上空3600Km,它绕地球一周时间恰好与地球自转一周(23小时56分4秒)一致,从地面看上去如同静止不动一般。三颗相距120°的卫星就能覆盖整个赤道圆周。故卫星通信易于实现越洋和洲际通信。最适合卫星通信的频率是1~10GHz频段。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需求,已开始研究应用新的频段,如12GHz,14GHz,20GHz及30GHz.
卫星通信的主要优点:通信范围大;不易受陆地灾害影响;建设速度快;易于实现广播和多址通信;电路和话务量可灵活调整;同一信通可用于不同方向和不同区域。 (本文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记者焦立坤/)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