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变轨 |
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变轨
10月29日18时01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变轨,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进入48小时周期轨道后,将先后开启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和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环境探测。在这个轨道上运行1圈后,卫星将于10月31日实施入轨后的第四次变轨,变轨成功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奔向月球的漫漫行程。
开创航天测控新纪录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主任饶顺和介绍说,嫦娥一号卫星在24小时轨道飞行第3圈时,远望三号测量船在近地点顺利发现目标,把相关数据传送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时把有关指令发至嫦娥一号卫星。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王也隽介绍,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变轨,由24小时周期轨道进入48小时周期轨道后,到30日傍晚,卫星将飞至轨道最远点,成为我国目前发射的飞行距离最远的航天器,开创新的航天测控纪录。在我国已经发射的航天器中,2003年12月升空的探测一号卫星是飞行最远纪录的创造者,飞行时距地面最远约8万公里。30日18时左右,嫦娥一号卫星距地面高度将达到12万多公里。
卫星“追逐”太阳风
北京飞控中心总工程师王也隽说,卫星进入48小时周期轨道后,将先后开启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和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环境探测。
针对嫦娥一号科学探测数据如何使用的问题,国防科工委有关人士表示:将“最大化”地利用嫦娥一号的科学探测成果。“嫦娥一号探测数据将公开,所有的探测数据都要尽量发挥作用。”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主任胡浩说。据悉,我国目前已专门成立了共122名专家组成的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同时,有关嫦娥一号科学探测的“数据政策”也已制定。根据这一政策,嫦娥一号探测传回的数据将向国内各个研究机构、研究领域提供。根据国际惯例,嫦娥一号绕月探测的有关数据1年后还将进行国际性的交流与合作共享。“万事俱备,只等嫦娥一号探测数据传回。”胡浩说。
月球照片精度120米
嫦娥一号卫星进入48小时周期轨道后,星上搭载的紫外敏感器将择机开始工作。嫦娥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来昨天在做客某网站时透露,嫦娥一号大约在11月下旬传回首张照片,这张照片将是月球的局部照片,空间分辨率为120米。李春来说,首张照片不是月球整体的照片,因为嫦娥一号携带的照相机也有限制,“就像我们的数码相机一样,有它的张角,一次拍摄不了整个月球。”
李春来透露,目前我国卫星的空间分辨率(指地面上多大的地物在图像上反映为一个象元点,空间分辨率意味着长120米的物体在图像上只是一个象元点)可以做到1米的精度、10米的精度,但是传输上会碰到比较大的问题。考虑到首次探月应进行全月球的普查,不是局限于某个地方作精度高的普查,综合考虑最后选定精度为120米。
未来10天4大看点
来自国家航天局的消息表明,根据飞行计划,在未来10天内,嫦娥一号的飞行将有4处大的“关键动作”,令人关注。
最远距地12.8万公里 10月30日,嫦娥一号卫星将飞行至48小时轨道远地点,距离地球12.8万公里,创下中国航天器到达的最远距离纪录。此前,在“双星计划”中,中国发射的探测器曾到达约8万公里的最远距离。
进入奔月轨道 10月31日,嫦娥一号将实施第三次近地点加速,达到地月转移轨道的入口速度,进入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开始奔向月球。由于此次加速变轨具有“唯一性”特点,能否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首次飞临近月点 11月5日,“嫦娥”将首次飞临近月点。此时,“刹车”减速,确保被月球捕获将成为至关重要的动作。如果成功,嫦娥一号卫星将进入周期12小时的月球极轨椭圆轨道,成为一颗真正的月球卫星。
进入极月圆轨道 11月7日,经过第三次近月制动后,嫦娥一号卫星将进入200公里高度、周期127分钟的极月圆轨道。据介绍,预计11月18日嫦娥一号卫星将首先通过定向天线将空间环境探测数据和卫星上存贮的语音数据传回地面,然后全部探测仪器开机进行科学探测工作。
综 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