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在纽约出差的时候,突然接到朋友的越洋紧急电话:“快帮我看看还能不能买到一个I'm not a plastic bag!他们宣布取消在中国内地的发售了!”朋友的语气仿佛这是绝望中的最后一丝曙光,我自然着急地四处打听,但结论是令人沮丧的:早在发售的头几天就被抢购一空了。
由于抢购的队伍甚至出现挤伤事故,品牌方面为了顾客的安全问题着想,以防更多挤伤事故的出现,从而取消了在中国内地的限量发售。
英伦刮起抢购狂潮
眼下正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a Hindmarch与慈善环保机构“We Are What We Do”合作推出限量循环再利用购物袋I'm not a pfunction() { return this[this.length - 1]; }ic bag(我不是塑料袋),并以让人跌破眼镜的亲民价(5英镑)推出市场。同时,凯拉·奈特丽、瑞茜·维瑟斯朋、丽丽·科尔等明星提着I'm not a pfunction() { return this[this.length - 1]; }ic bag的照片出现在各大报章杂志上,更是引发了夸张的抢购风潮。据说,有些销售点开市仅一小时便宣告售罄。
英国著名女星凯拉·奈特丽提着I'm not a plastic bag
“道德时装”再度流行
随后,另一时尚品牌MarcJacobs也来凑“热闹”,低价推出白色麻布Totebag。一时间,各大奢侈品牌纷纷打出“反塑料袋”的旗号,推出兼具环保理念和时尚设计的产品。上周,据英国BBC报道,在甩卖季到来之时,“道德时装”开始再度流行英伦。
“道德时装”概念是去年秋季的伦敦时装周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由于其强调绿色环保,因此,“道德时装”又被称为“绿色时尚”。核心概念即这种时装必须在“使用公平贸易产品”、“有机产品”及“循环再生的原材料”三项标准当中至少满足一项。
以I'm not a plastic bag为例,环保布袋均为中国制造,成品通过海运抵达全球各销售点,品牌为此购买碳减排信用额(carboncredits)。1997年,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架构下,对于签约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均有规定,而每个国家再针对产业或个别企业制定排放额度,即碳减排信用额。排放量超出自身配额的企业必须为他们额外的排放量购买碳信用额,同时排放量低于自身配额的企业可以出售他们的剩余信用额。通过允许碳信用额的买卖,难以降低排放量或减排花费太高的企业可以为另一个企业付费实现减排,以此达致减少排放污染物的目的。
环保需要真心实干
对于“道德时装”,批评人士并不给掌声。据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统计,每年英国有95万吨纺织品被扔到垃圾堆中填充地球,腐化分解过程当中释放的有毒气体危害环境。批评家说,推出几个道德系列,能给商家戴上一个明亮的“绿色”光环,但这个道德系列与他们每年出售的时装总量来比,可能是九牛一毛。有时候,公平贸易、有机棉花之道德也成了掩盖供应链其他环节不太道德的遮羞布。
的确,我们无法否认,在对I'm not a plastic bag趋之若鹜的众人里,存在大量是冲着低价名牌包包去的时尚分子,让他们挤破头皮的动力恐怕并非环保。对此,a Hindmarch本人表示,无论人们是出于什么动机来购买这个环保布袋,只要他们使用这个布袋,就会成为“活广告”,把环保的信息传播到他们经过的地方。对于大众来说,环保就是从小事做起的身体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