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区有111位百岁老人,他们的长寿秘诀是什么?
故事导读
江津被称为重庆的“长寿之乡”。 近日,重庆市老龄委公布了一组数字: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市年满百岁及以上的老人共839位,其中,女性688人,男性151人;648人住农村,占77.2%,城镇居民178人;807人和家人住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江津区的百岁老人最多,截至2007年9月13日,全区有111人,24个镇(街)都居住有百岁老人。
江津为何有这么多寿星?他们的长寿秘诀是什么?请看这些寿星的答案。
“江津是个好地方。”聂荣臻元帅亲笔写下的这句题词,也是这里的老人们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山美、水美、人长寿,这是神仙也想来的地方啊。”他们说。
江津的这111位百岁老人,女性有89人,约是男性的4倍。其中,94人住在农村,占总数的84.7%。
年龄最大的刘九成老人,今年109岁,住在嘉平镇大桠村。“生活有规律、天天做家务、心情愉快。”这是他的长寿之道。
106岁的杨汉清,一家几个寿星
天天闲不住
双福镇罗盘村一队有户人家让人称奇:百岁老爷爷牙齿只掉了一颗,八十多岁的婆婆头发乌黑,还有两个七十几岁的,硬要去镇上扫大街做保洁员。
“一家人都是老寿星,整天乐呵呵的。”村里人都这么说。
不过,当事人可不愿意听这话。“谁也别说我们老,只要有老人在,我们就都是娃儿。”81岁的杨世财和72岁的杨世万兄弟,最不喜欢听别人说“老”,他们以孩童般的轻松心态生活。
那个老爷爷就是他们的父亲杨汉清,今年106岁,年龄在整个江津区排第二。
“"闲不住"就是我们的长寿秘诀。”杨世万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这几天,突然变冷,杨汉清老人身体略有不适,但两个月前,他还养二十多只兔子和两头猪,为家里创收。白天,儿子媳妇出门了,他负责打草、拌食,给儿子儿媳煮饭。平时闲下来,见儿子编斗笠,他就帮忙划竹篾。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老人坚持粗茶淡饭,不吃大鱼大肉。他最喜欢的还是红苕饭、蒸南瓜,一次能吃三碗。
杨汉清老人出门也闲不住。上街转转,他眼睛闲不住,瞅见地上有坑坑洼洼,就赶紧背土,一个个填平,用脚狠狠踩实。“好好的路,要爱护,过去可没有这样的路走。”有一回,他看到一栋新楼房前一条一米多宽的沟,过往的人要绕着走或跳过去。他自己掏三十多块钱,买来一块石板,搭在沟上,方便人们行走。
杨汉清和两个儿子住在一个大院子里。杨世财每天忙于编斗笠。自学来的手艺,一天编一个,一大片竹林就在家门口。杨世财的老伴孟治容今年83岁,满头青丝,干起农活来却不在话下,每天在菜地忙碌。“老了老了,挑点粪也费力,现在一次只能挑三四十斤。”她说。
杨世万夫妇天天做保洁工作,已有十年了。每天从上午8点到下午4点,他们在镇上扫大街。“在家里闲着,难受。”杨世万笑着说。
“一家八十多口人,过年团聚,我最高兴。”杨汉清老人五世同堂,他说最喜欢和小孩子一块呆着,哪怕什么也不做。
103岁的霍治明,最爱田径比赛
重在心理年轻
说到心理年轻,江津几江街道得胜街社区103岁的霍治明老人,则更像个小孩子。
霍治明婆婆喜欢看电视,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她的最爱是孙悟空和长跑短跑比赛。“看,红衣服跑得真快,又超过了一个绿衣服的。”只要看到播田径比赛的节目,她一坐下来,就是一个多小时。虽然不懂规则,但她相信,只要跑得快,就是最好。至于孙悟空,她最津津乐道的就是“翻筋斗”和“七十二变”。
“老人自己的保养是一方面,后辈照顾得好也是最好的长寿秘诀。”珞璜社区居委会的牟永起主任说,长寿老人的后辈,都是社区有名的孝顺儿女,贴心关照让老人感觉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