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11月1日专电(记者王艳明)经过专家的精心修复,保存在甘肃省民乐、山丹两县博物馆的100多幅水陆画日前恢复了昔日容颜,并通过专家验收。至此,有“可移动的敦煌壁画”之称的甘肃水陆画修复工作全部结束。
记者从甘肃省文物局了解到,新修复的民乐、山丹两县博物馆馆藏水陆画共189幅,是甘肃省计划修复的最后一批水陆画。在此之前,甘肃省已经完成了武威市、古浪县、高台县三座博物馆中的173幅水陆画的修复工作,并通过专家验收。
水陆画是中国古代寺庙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的一种宗教画。调查发现,在甘肃省河西地区的武威市、古浪县、山丹县、民乐县和高台县博物馆中,保存有明清时期的水陆画500多幅。与山西、河北两省个别寺院墙壁上保存的明清时期水陆画不同的是,甘肃保存的水陆画主要是纸质绢画,可以移动、张贴和悬挂,由于其与敦煌壁画有着渊源关系,学者将其称为“可移动的敦煌壁画”,并成了近年来敦煌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历史上,甘肃水陆画曾长期在当地寺庙等宗教场所悬挂,历经过多次装裱和风吹雨淋后,在保存下来的500多幅中,多半出现了霉变、虫蛀、污损、干燥皲裂等病害,亟须保护和修复。
为了保护好这些具有重要文物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甘肃省文物局于1998年和2002年组织人员对甘肃省馆藏的水陆画进行了两次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委托中华佛教出版社制定了保护修复方案。经国家文物局审核批准后,从2005年起开始了修复工作。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