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想到乌兰巴托 进馆前谈笑风生,出馆后默默无语——内心的变化实实在在地刻写在蒙古代表团客人的脸庞上,也给陪同访问的中方人员留下深刻印象。
2007年9月,刚刚卸任中国驻蒙古大使的高树茂在北京城南一家茶馆里,给《环球》杂志记者讲起了这则两年前发生在上海的故事。
那是2005年11月,蒙古总统恩赫巴亚尔刚刚领略了杭州的湖光山色后来到了上海。磁悬浮上400多公里的速度、从东方明珠塔上看到的浦东,都令他感到有些惊讶。
但这一切,都不如上海城市规划馆带给他的触动,因为在这里,他们看到了上海的发展速度,看到了2010年的上海蓝图。
随后,在浦东的游船上,高树茂大使发现蒙方人员坐到一旁用蒙古语交谈起来。后来蒙古外长跑过来问高大使:“你知道我们的总统在和他们谈什么吗?”高大使还没来得及回答,外长先生就告诉他:“他们在谈2010年的蒙古、2010年的乌兰巴托。”
回国不久,恩赫巴亚尔总统就召集专家商议,于2006年底推出了《蒙古国国家发展战略》,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2016年以前以矿产资源发展为前导,吸引外国投资,发展民族经济,为今后的发展准备资金;到2021年则开始实行全方位的发展。
在高大使看来,这正是中蒙经济互利合作中的“大利”所在:“蒙古的这个发展战略,客观上要求两国之间要形成全方位的合作。中蒙两国之间经济互利的"大利"将在未来几年内显现出来。在这方面,中蒙两国最高决策层已经形成共识。”
返回舱协作折射关系 颇有口才的高树茂讲述自己对近年来中蒙关系发展过程中的感触,是从一件鲜为人知的故事开始的。
2005年10月17日4时33分,神舟六号返回舱在我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着陆,神州大地再次沸腾。鲜为人知的是,中蒙为此在外交上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因为四子王旗距中蒙边境很近,返回舱有可能落到蒙古境内,风一刮就可能过去了。
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接到国内指示:一旦返回舱落到蒙古境内,请求蒙古方面给予合作。于是大使馆请求蒙方及时给予协助,而蒙方的回应非常积极,允许中方地面搜索人员垂直进入,回收舱落到哪里,中方人员就可以直接从空中进入到那里。蒙古方面还提出,如果中方认为有必要,还可以提供直升机协助。现在谈起这件事,高大使仍不断感叹:“蒙古方面的态度非常友好,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
近年来,中蒙边界线上所发生的变化,令高大使觉得不可想像的还不只这一件。在两国绵延4710公里长的边界线上,几乎年年都有过界山火。中蒙双方已经达成共识,中蒙边民可以越过边境去扑火。双方在口蹄疫、禽流感预防等方面也实现了很好的合作。
高大使说,近年来中蒙边界没有发生一桩解决不了的争端,最多就是一个牧民骑马迷路越境了,边防人员让这人赶紧回去就完了。以前这就可能酿成政治事件,现在则能互相谅解、互相帮助。
中蒙关系的重大变化 中蒙历史上曾有过一些恩恩怨怨。事情在2003年6月发生了重大变化。胡锦涛主席对蒙古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宣布建立中蒙睦邻互信伙伴关系。高大使称:“这次访问标志着一次历史性的访问,中蒙关系产生了质变,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成为当前中蒙关系的主题。”
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伙伴关系,中蒙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似乎也算不上石破天惊,可高大使却不这么看:“我们并不是在做一个文字游戏。在双边关系中间、尤其是在一线外交工作中间,伙伴关系的建立使得我们在谈双边关系的时候就找到了坐标和方向。如何来判定中蒙关系,我们就要用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来判定。”
2006年11月,在蒙古国总理恩赫包勒德访华期间,蒙古外交部长也曾问过高大使:“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到底是什么?”高大使用精炼的语言给出了答案:“政治上要互信、经济上要互利、文化上要互鉴、安全上要互助。”
睦邻伙伴关系的建立无疑是增进两国互信的重要举措,但高大使也坦承,“在中蒙两国关系中一度存在一些误解,蒙古对我们也有一些疑虑”。
2006年蒙古国举国庆祝成吉思汗“大蒙古国”800周年,于7月11日举行蒙古传统的“那达慕”,将纪念活动推向高潮。蒙古方面也向中国发出了邀请,但认为中国不会派代表团来参加,也不会承认这个活动,甚至会采取一些反制措施。
“对于这个活动,双方容易产生争议和分歧,中蒙关系当时面临着考验。”高树茂大使当时深感决策的困难,“如何正确地把握和处理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中国外交一个很重要的难题”。
中国的反应大大出乎蒙古高层的意料。7月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宣布:应蒙古国总统恩赫巴亚尔邀请,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将作为胡锦涛主席特使于7月10日至13日访问蒙古,并出席“大蒙古国”800周年纪念活动。
处在对蒙外交第一线的高大使觉得这个决策非常英明,“这对促进中蒙两国政治方面的互信,产生了十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这个举动再一次让蒙古认识到了中国对蒙古的善意。所以他们的想法变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来源:《环球》杂志)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