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泽仁娜姆,就像一株格桑花。外表馨香、美丽,内在质朴、善良。
数十年来,人们途经青海隆务河畔那个“特殊病疗养院”,不是不寒而栗,就是望而却步。然而今天,斗胆走进与世隔绝的大山下的麻风病人院时,看见泽仁娜姆和她的同事们,却感到一丝丝暖风扑面而来……
“护士和病人只要建立了感情,就会有利于他们的治疗”
泽仁娜姆是隆务河畔吾屯村的女儿。
1989年,刚满20周岁的她,走出黄南藏族自治州卫校,奔上海拔3500米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医院。5年间,她轻盈的脚步走遍那里的内科、儿科和妇科、外科病房。高原当时没电,两支蜡烛、一个手电,是护士交接班的生活珍品。
一个来自柯生草原年轻的蒙古族产妇,手术急需输血,医院没有血库。她一次抽出自己300毫升血,救了产妇母子两条命。产妇父亲得知后,感激得赶过来要送1000元,23岁的泽仁娜姆婉言谢绝了。
真金子处处发光。家乡的藏族青年角巴在外地读书,母亲常年有病,泽仁娜姆从实习开始就悉心照顾老人。经老人牵线,美丽善良的姑娘和担任藏语翻译的角巴喜结连理,组成了小家庭,还有了可爱的女儿。
1994年10月,泽仁娜姆被调到她意想不到的青海省同仁慢性病防治院。打小时候起,她和隆务河畔的孩子们就躲着的神秘大院儿,现在要她每天出入上班,泽仁娜姆不禁有些紧张。当老护士长带她第一次从上院(医护人员工作地方)进入下院(麻风病人区),迎面见到一个从面部到双手都挺吓人的女病人,一下令她惊叫起来。
“那一刻,我发现病人马上转身,掩门躲了起来。我知道,我的吃惊伤害了病人的心灵。这种病人,自尊心比一般人要强。”泽仁娜姆迄今回想往事,恬静的脸上,还时时泛着惭愧的晕红。
“13年前那位女病人如今已经70多岁了,和新伴侣生活得很好,见我亲热多了。护士和病人只要建立了感情,就会有利于他们的治疗。”
“每天都能看到仙子一样的护士,我们一点也不孤独”
8月21日午时,藏乡里阳光灿烂。当我们打开河边那扇闭锁的大门,十几个男女休养员们正在享受丰收的喜悦,麦子金雨般地落场,菜子溜溜地装袋。身后,家家门口种有胡椒、花草、蔬菜,还有几个电视接收器,一侧则是各家整齐的养猪圈。
队长和妻子放下手中的活计,不停地夸奖泽仁娜姆:“德毛,却德毛(安多藏语"你好")。好人哪,好姑娘!”休养员们感慨地告诉我们,泽仁娜姆等医护人员天天来上班,送奶子,送炒面,每天都能看到会说汉话、藏话的仙子一样的护士,使他们一点不感到孤独,不感到被遗弃。
岁月如歌,人生如诗。泽仁娜姆在这里感悟到人生特殊的价值和境界。她说:“这些特殊病人,来自贫困地区,加上害了让人嫌弃的病,受到身体精神双重折磨,我们的职业就是更多地关爱她们,尽力减轻他们身心上的双重压力。现在,国家每月给他们发着生活费,单位上也有补助,每年1月还专门给他们过节日,我们的工作太有意义了。”
“我为有这样一个心灵美的妈妈而骄傲”
据统计,半个多世纪以来,高原上同仁一个防治院收治1630例病人,治愈1473人。现在,全院还有32位麻风病人和残老留院人员。“为了亲近病人,我们脱下厚厚的隔离衣、长统靴,换上白大褂。日久月长,就是单独去输液打针也不怕了。”
泽仁娜姆屈指悉数,她进院至今,在大家精心照顾治疗下,已有8个老人安度完幸福晚年。而她的工作,更是得到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她16岁的女儿自豪地说:“妈妈管我少,管病人多,那些病人更需要关爱。我为有这样一个心灵美的妈妈而骄傲!”
如今,泽仁娜姆和5个同事,又奉命前往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头的玉树藏族自治州,进行麻风病医疗调查和督导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