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节假日调整有利于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 新华网天津11月3日电(记者周润健)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是否被确定为法定节日,近来备受人们关注。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对节假日的调整是对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利于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
冯骥才说,从古至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国人美好的希望和祝福。除了计时功能之外,人们赋予了这些节日以一种特殊的价值、特殊的情感内涵和情感需求。但遗憾的是,由于这几天不是法定假日,中国人不能充分享受到这些节日中所蕴涵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
拿春节来讲,年文化心理深深地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年的高潮就是这个大年三十,所以每逢大年三十,即便在天南海北,中国人也要赶回家过年。从文化的角度看这个巨大和无形的力量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五千年,合而分,分而合,始终是一个坚实的整体,就源于这种凝聚力,它内涵着共同的生活愿望,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以及优良的行为操守和道德传统。
冯骥才说,一直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间的亲近与和谐。此中,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手足牵连之情,邻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对先人和故土家乡依恋的情感。端午、清明、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恰恰充分体现了这些情感。
由于忽视了这些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和精神价值,民俗变成了卖点,成了商家炒作的工具、赚钱的时机,这样的结果就是使很多文明在某些方面中断了。冯骥才说,所以,很多时候老百姓过节时常常感到很失落,不知道节该怎么过了。
他指出,国家对节假日的调整就是为了让人们能有充裕的时间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通过节假日调整人们不必在节日当天“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必再下班后草草和家人吃顿饭,而是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与家人共享团圆的喜悦和浓浓的亲情。
冯骥才同时也表示,传统节日的传承者是全民,只有广大人民过好传统节日,从精神到心理都能得到充分满足,节日遗产才能传承下去,这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的最好保护。
当然,节假日不是时间上调整完就万事大吉,如果政府部门不采取相应措施和办法来弘扬这些传统节日,帮助人们挖掘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这些节日一个“本真面目”,这些传统节日最终只会是市场中一年一度商家炒作的卖点,一种“西餐中吃”的“文化闹剧”。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