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11月4日电(记者周润健)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节日,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倡导和参与。
冯骥才说,中国人爱过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等。从古至今,这些节日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歌咏。这些节日除了有计时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们赋予了这些节日以一种特殊的价值、特殊的情感内涵和需求。
拿春节来讲,中国人最伟大的创造就是“大年三十情结”。过年的高潮就是这个大年三十。三十晚上过不好,这一年心里总有点疙疙瘩瘩。年文化心理是无形的,但它深深地铭刻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所以我们中国人每逢大年三十,即便在天南海北打工,也要赶回家过年。火车挤不上去了,就从车窗钻进去,也非要回家过这个年不可。从文化的角度看,这个巨大和无形的力量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5000年,合而分、分而合,始终是一个坚实的整体,就源于这种凝聚力,它蕴涵着共同的生活愿望,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以及优良的行为操守和道德传统。
冯骥才认为,一直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间的亲近与和谐。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手足牵连之情,邻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对先人和故土家乡依恋之情。端午、清明、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都充分体现了这些情感。
冯骥才同时表示,节日遗产不同于艺术遗产,艺术遗产的传承人是艺术传人,而节日遗产的传承者是全民。只有广大人民过好传统节日,从精神到心理都能得到充分满足,节日遗产才能传承下去,这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的最好保护。
(责任编辑:赵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