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报
资料图片:11月1日,重庆一家加油站的工作人员正在给一辆汽车加油。10月3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通知,决定自11月1日零时起调整成品油价格。本次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各提高500元。 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
国内油价遭巨头“逼宫"? 价格上涨或难解倒挂困局
内有巨头“逼宫”,外有油价“飙升”,国家发改委终于改变了初衷。10月31日午夜,发改委宣布国内成品油价格每吨上调500元。中国成品油连续6个月的价格坚冰终于被打破。
此时,广东、上海等大城市正经历燃油紧缺的考验,CPI压力正适时回落。此时,距发改委“近期不出台大规模调价措施”的承诺不过两个月有余。
提价终有时
10月31日午夜10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刘振秋通过中国政府网公开宣布:发改委已决定自11月1日零时起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各提高500元。
彼时,国际油价在65美元/桶一线,但中央高层“近期内原则上不出台新的涨价措施”的统一口径,令发改委拒绝了中石油、中石化的提价申请,但随后,国际油价便冲高至80美元~85美元/桶,即便发改委批准两巨头的提价申请,(93号汽油上调200元/吨、零号柴油上调150元/吨),也不足以冲抵国际油价快速上涨形成的成本压力。
而发改委方面则强调 “年内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提价措施”。
此后,上海、南京、杭州、广州、北京、南宁等全国各地开始出现大范围的油源供应吃紧的局面:一些小型社会加油站无油可加;两大巨头下属加油站限量供应;外资加油站同样陷于无油状态。
“在这个有钱几乎可以买到一切的时代,我们很吃惊中国为什么会再次步2005年的后尘而陷入油荒”?高盛中国一位高层人士向记者发出如此慨叹。
也许是油荒现象的出现最终使发改委改变了态度,10月29日,发改委在发布《前三季度生产资料价格情况报告及后期走势预测》时称,未来一段时间里,国际油价的高位震荡将增加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的压力,加大了市场对未来上调油价的预期,预计国内成品油价格仍将保持稳中略涨的态势。
短短三天之后,中国成品油6个月的价格坚冰终于打破,两大巨头终于如愿以尝。
巨头再度“逼宫”?
“我们需要关注本轮上调油价的主要原因何在,我个人判断,一些石油巨头的逼宫行为是问题之关键。” 一位不愿具名的能源专家在11月1日凌晨向记者表示。权威人士透露,本次宣布提价前,中石化和中石油曾联手再次向发改委提交涨价申请。
记者获知,再次提交的申请中,对近期或将成行的成品油调价办法提出了两种方案:一是近期适度调整,但涨幅不会超过5%,目的是小幅减轻炼油企业压力;二是暂时不上调,等待与燃油税同步出台,届时一步到位。
消息的人士称,方案二的考虑是:小幅度提价并不能缓解企业面临的巨大亏损压力,故计划年底仍以发放政策性红包等方式来补贴企业在此期间而造成的巨幅亏损。
而从本次调价幅度看,成品油价格幅度调整接近10%。对此,发改委价格司司长刘振秋也承认,此次调价幅度较大。不过他同时认为,“折合到每升大概是4~5毛钱,这个幅度还是合理地控制在消费者的承受能力范围内的。”
刘振秋强调,本次调价只是对原油、成品油价格倒挂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缓解作用,但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
“谈不上逼宫,石油企业也是经济动物,当然要想办法生产自救。”了解本次国内柴油油荒内情的中海油人士向记者说。他透露,此前发改委屡次拒绝两巨头的调价申请,也与当时CPI过快上涨的压力有关,因为成品油价格上调,将加大CPI的上涨压力,实际上本轮油价上调,就使月度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了0.05个百分点。
目前CPI涨幅虽仍须控制,但已经减压不少,从这个角度上看,本轮油价调整,也并非石油巨头单方面“逼宫”使然,而是一次内外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油荒”或是“假象”
油荒现象的出现,显然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巧合的是,这一现象发生在两大巨头屡次申请调价被拒之后。
记者了解到,某石油巨头广西钦州一家小型炼化厂,在10月下旬就开始囤油惜售。而这样的现象自8月份以来屡屡上演,企业为此花招不断,比如延长检修期、调整柴油汽油比等等,以致柴油供应首先陷入短缺。
按照常规,我国多数炼厂执行的柴油汽油产出比为1∶3.5至1∶3.6之间,而炼厂只需适当调整催化剂投放比例,就可以适度降低柴油产量,致使供应不足。
格林期货油料分析师李冬梅的几位朋友数日前在天津就遭遇了加不到柴油的困境。熟知个中究竟的李冬梅判断,“柴油单方面出现油荒显然是不正常的,如果油源真正短缺,应该会涉及到所有油品。”
柴油与汽油产出比重之间适度的微调,已经足以令还没有进入深冬的国内成品油供求格局发生巨变。
不过,上涨了500元/吨的原油价格仍不足以解决目前国内原油市场的“价格倒挂”问题,广东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表示,眼下从国际市场进口的成品油到广州的到岸价就要比广州批发价高出1000至1500元RMB/吨,而这还没有计算运营商的成本和进口商的利润。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了本次“成功经验”的石油巨头,不知是否还会再度联手,进行下一轮逼宫。
过往报道说明:2007年7月,本报曾刊发报道,明确援引两大石油巨头内部消息,称中石油、中石化递交成品油涨价申请,而涨价的日期,就在2007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