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灵感来了,赶紧记下来本报记者 赵云峰 文/图 |
卖豆腐农民写出十部长篇小说
30年坚持文学创作,完成了350多万字的10部长篇小说和两部电视剧及散文诗歌的创作,其中多篇小说获得大奖,今年被聘为《长篇小说》的作家,他就是洋县洋州镇的农民吴宝善。
在洋县农贸市场,一个小得只有不到两平米的摊位上,摆放着几板魔芋豆腐,摊位后边,一个男子正伏在方凳上写东西。要不是别人介绍,你猜不出他就是当地的奇人、农民作家吴宝善。相邻的商家说:“老吴在写东西时,经常让买豆腐的人自己去拿,随意给钱。
现年54岁的吴宝善自幼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应征入伍。由于爱好写作,很快在部队担任了通讯员,几年间有多篇作品在《解放军报》等报刊上发表,随后他开始涉足长篇小说的创作。可天有不测风云,1978年,他父亲病故,作为子女中老大的他,为了照顾家庭,请求复员,带着遗憾回到故乡。
回乡后,他的创作劲头依然十足,白天劳动,晚上构思写作,酷暑严寒,从不间断。《1-1=2》、《红松洞》、《小康村的村官》、《三岔沟之谜》等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相继完成,得到了文学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小康村的村官》已被改编成电视剧本,并获得“第二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暨书稿交易笔会”最佳作品奖。
2000年,吴宝善当时两个子女还在上大学,可妻子突发脑溢血,虽经抢救保住了生命,却留下了数万元的债务,这让本来就经济紧张的家庭雪上加霜。吴宝善在照顾妻子、维持生计的同时,仍坚持写作。他说:“当时确实艰难,有时连稿纸都买不起,把用过的稿纸翻过来在背面写。我只有通过不断地写作释放压力,在写作中获得最大的精神快乐。”
了解吴宝善的人,无不为他对文学创作的执着感叹不已,而他自己在完成了十余部作品后,至今没有出版一部,内心深处不免潜藏着深深的遗憾。但他表示,一定会把创作的道路坚持下去,只要是好的作品,总会被发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