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本报资料图片 |
从《秦腔》到《高兴》感知乡村变化
贾平凹写农民自我安抚
本报记者 卜昌伟
作家贾平凹创作的最新长篇小说《高兴》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小说是贾平凹继前年《秦腔》之后又一本关注农民工的长篇小说,与前一次关注农民离开土地后的乡村变化不同,这次写的是农民在城里的故事。昨天,贾平凹接受采访时表示,从《秦腔》到《高兴》,他对农民的感知已经写出来了,这样便能安抚自己的灵魂。
关于故事
同学拾破烂激发创作
《高兴》讲述了主人公农民工刘高兴与同伴在城里拾破烂的窘迫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
贾平凹透露,当初他并不知道刘高兴进城拾破烂,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刘高兴在市郊捡破烂,于是就想办法与他取得了联系。后来时间长了,就慢慢了解了他们这个群体的生活。贾平凹说,如果不是刘高兴在拾破烂,他或许就不会关注这个行业,也不会写这本小说。“后来听他讲的故事多了,我就想写他们的命运和经历,了解他们的生存和精神状态。”
为写好这个故事,贾平凹多次深入刘高兴们的生活,几乎与他们同吃同住,掌握了大量创作素材。全书25万字,贾平凹苦写三年多,五易其稿而成,等到写好后手指写出了一个大坑。
关于人物
描写新一代农民工
据了解,《高兴》原来的名字叫《城市生活》,之所以改为《高兴》,是因为贾平凹觉得《城市生活》这个名字没有新意,过于平庸,而《高兴》这个名字听起来喜庆,结合到文本,“高兴”其实是“不高兴”。
在《高兴》中,刘高兴不是个普通的农民,他读过《红楼梦》,收来的报纸都要读一读,不忙的时候会吹箫遣兴,还自诩“鸟中凤凰,鱼中鲸”。对于这个人物,贾平凹解释说,现在农民大多数是中学毕业生,很多人只是没考上大学,又不会种地,才进城打工。他们进城以后,过上几年,从穿着和说话上就分辨不出来是农村人还是城市人。贾平凹说,刘高兴这些人都是有文化知识又不安分的新一代农民,“所以写这部小说时,一定要写出这一代农民不一样的精神状况。他们不想回农村,想在城市安家落户,他们对城市的看法和以往的农民完全不同。”
小说里的刘高兴看上去很快活、很乐观,但实际上并不高兴,生活得很痛苦。他感叹:“你爱这个城市,城市不爱你。”贾平凹认为,刘高兴的痛苦在于中国农民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贫困,还要受人歧视。刘高兴对五富、黄八等人身上的种种不足看得很清楚,“他不甘于过这样的生活,他向往城市人的生活,比如他向往城市里的女人,他有洁癖,他希望有城市户口,他为此挣扎奋斗过;但是他又很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想法只是一个梦而已,因此他有些自嘲”。
贾平凹认为,刘高兴与妓女孟夷纯的短暂爱情也注定是绝望的,但他还是不顾一切地扑上去,为她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牺牲自己。此外,刘高兴把肾脏卖给了城里人,他以为自己就是城里人了,知道韦达并没有换肾而是换肝后,他非常失望。贾平凹说:“我这么安排,是想表达他与城市的关系,刘高兴是无法融入这个城市的。刘高兴的命运也就是农民工的命运。”
关于主题
尽力写出温暖来
书中有多处描写刘高兴和他拾破烂的朋友们的生活惬意,比如累了一天,回到住地还互相打闹、表演蹩脚节目;没有什么好吃的,吃点豆腐乳也是一种享受。贾平凹说,其实他越写他们的惬意、他们的快乐,他心里越沉重。“我在写他们最苦难的时候,把周围的景色都写得明亮和光鲜,我在试图寻找一种反差。我要不动声色地写出他们内心的苦。虽说书名叫‘高兴’,其实怎么高兴得起来呢?”贾平凹说,“我对农民工寄予了深深的同情,所以尽力去写出一种温暖来。”
从《秦腔》到《高兴》,贾平凹认为,至此他对农民的感知已经写出来了,“我是个作家,我能做的只是把我能感知的东西写出来,这样可能会安抚我的灵魂”。对于农民工进城,贾平凹深感忧虑:“他们能够在城市谋生吗,他们会被城市接纳吗,打工能够让他们富裕起来吗,没有劳动力的新农村如何建设,城市如何安置他们的子女读书、就业等问题?我写《高兴》,也是希望能够让全社会关注这一问题,引起领导阶层和公众的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