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湿地伊姆霍尔
作为四川第二大天然湿地,布拖县乐安乡伊姆霍尔有过令人炫目的美丽。但20年前,为发展经济,当地人在湿地中挖出大小几十条排水沟,几乎流尽湿地的“血液”。与湿地一起消失的,还有相伴而生数不清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当地人并没能依靠开发湿地脱贫致富。拯救湿地的行动历经多年,今天的伊姆霍尔已逐步康复。
越冬候鸟达几十万只
秋天傍晚时分,举目望去,群山环抱的湿地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一地水草随风起伏,星罗棋布的水洼反射出金色的光芒,几只白鹭扇动着修长的翅膀,起起落落。
“高点,再高点。”在布拖县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覃会昌“监督”下,记者一次次挽高裤脚。行进过程中,与其说在走,不如说在跳。湿地几乎完全被水覆盖,偶尔凸现出一些小土包,仿佛河流中间的跳蹬石。遇到两个土包之间距离太远,无法跳过时,只能冒险涉水。
自2004年乐安自然保护区成为州级自然保护区以来,已逐步恢复生机。单从来此过冬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来看,观测到的数量就呈逐年递增趋势:2003年6只,2004年12只,2005年18只,2006年19只。目前发现的水生动植物30多种,越冬候鸟每年多达几十万只。湿地面积也由上世纪90年代最低谷时期的不足1000亩,恢复到当前的1万亩。覃会昌告诉记者:“每次来都有惊喜,今天就发现了两株水菜花,这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前次来只发现一株。要是冬天,那个鸟啊,铺天盖地。”
不让牛跑到湿地中去
湿地中央,记者看到,经过多年堵水,加上自然淤积,曾经把湿地逼上死亡边缘的“罪魁祸首”——排水沟已模糊不清,最大的主排水沟缩减到不足2米深、1米宽,其余支渠大都已淤积填平。
30岁的李子呷尔住在布拖县乐安乡湿地边上,全家所有“动产”是一头小母牛、一头猪和一只黑母鸡。牛是“国际小母牛基金”无偿援助给他家的,另有500元现金、200块砖和44包水泥。他要做的是用这些财物为这头牛建一个“家”,目的只有一个——不让牛跑到湿地中去。
2006年,李子呷尔家成为国际小母牛项目在布拖县80户援助对象之一。该项目组织于1944年创立于美国阿肯色州,是一家非营利组织,通过向贫困农户提供各种创收增产的畜禽、技术培训等社区综合发展模式,实现减缓贫困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这个计划改变的不只是当地人的经济条件,还有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对湿地的拯救。”布拖县林业局局长比曲俄尔说,“实施能源替代和家畜圈养计划,争取为他们提供廉价甚至是免费的能源,这是解决湿地挖炭和家畜对湿地破坏的重要手段。”
按原始森林形态种树
阳光下,湿地南侧的山坡上,生机盎然。3年不到,槭树已1丈多高,红松不到一人高,水杉、地盘松、矮刺梨、山竹……错落在荒草丛中,绵延不断,“树都是我们严格按照原始森林形态进行规划种植的。”覃会昌说。
规划中的乐安自然保护区,以湿地为中心,面积达30多万亩。今年4月,国家林业局为乐安自然保护区下拨700万元专项资金。覃会昌说:“这笔钱主要用作保护区基础建设,保护站、观测哨、围湖公路、主次排水沟堵水以及周围农民的技能培训和现代实用技术培训。今后,我们将尽可能扩大湿地保护面积。”
(据《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