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遂的写作(布面油画) 陈文波作
暗夜与男孩(布面丙烯) 李继开作
非理想状态(装置艺术) 史金淞作
金秋十月,在琳琅满目的当代艺术展中,一场以学术性为特质的“首届今日文献展”,在商业氛围渐浓的中国当代艺术界显得特立独行。没有热闹的酒会,没有炫目的宣传,凭着纯粹的学术定位《能量——精神、身体、物质》,“今日文献展”期许与人们所熟悉的“双年展”、“三年展”一样,成为检测当代艺术变化的晴雨表。
作为今日美术馆成立以来首次启用“独立策展人制”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展览,“首届今日文献展”覆盖了美术馆所有展厅甚至馆外空间,60位活跃于绘画、雕塑、装置等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以其最新作品,释放当代艺术个体的“能量”。
美术馆的声音
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爆催生了各种艺术展。百花齐放的局面令人兴奋,暗潮汹涌的商业气息却令人烦躁。如此的氛围下,举办一个有着明确学术定位的展览意味着什么?馆长张子康表示:艺术市场化无可厚非,然而当代艺术成为“焦点”,并非仅是商业价值,艺术品的学术价值才是评判高下的最终标杆。
作为国内第一家被认可的民营公益性美术馆,如何推进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如何在当代艺术潮流中发出“今日”独特的声音?一直是今日美术馆思考的核心问题。此次举办“今日文献展”,正是希望通过艺术个案的展示,完成回答。
作为定位之展,“今日文献展”的构想从两年前就开始了。起初只有模糊的概念,美术馆不断探寻,何种形式的展览才适合表达自己的学术定位。直到2006年今日美术馆最终明晰了自身的定位——针对当代的艺术理念、思潮和现象,专注于当代艺术的推介。
伴随美术馆定位的确立,“今日文献展”的轮廓也逐渐清晰,它集中于推介具有创造性、学术性的当代艺术,通过展览作品表达当代理念,并且每一件艺术作品都独具个性。
历经一年的运作,“今日文献展”以有别于“双年展”、“三年展”等固有模式的方式推出了。策展人黄笃介绍说:没有固定举办的时间段,只要新的艺术风格、艺术观念、艺术事件出现,“今日文献展”就会顺时而起,抓住新的美学变化,对今日的视觉文献进行梳理和把握。
策展人的独立空间
为保证展览具有鲜明的个性,“今日文献展”采用了国际流行的“独立策展人制”,邀请国内知名策展人、批评家黄笃负责展览的全部设计。“黄笃策划过国内外许多大型当代艺术展,具有丰富的经验,我们与他商定了美术馆大的定位后,从尊重他的学术主张出发,运作展览。”馆长张子康说。
其实采用“独立策展人”布展并不新鲜。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艺术界就开始引入西方“独立策展人制度”,然而独立策展人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独立的运作空间,往往关系到策展人能否提出时代敏感问题,能否发掘反映时代问题的艺术作品。
在“今日文献展”的运作中,为了让黄笃对布展享有充分的决策权,今日美术馆做出了任何馆员不得参与策展的规定。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馆长张子康说:过去采用“集体策展”的方式根本无法实现学术定位,几个策展人把各自观点抹去一半组合成的展览,更像是各种关系的平衡。而“今日文献展”是需要通过展览,传递美术馆独特的声音。
为了发出这一独特声音,策展人黄笃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调研,走访了全国近200家艺术工作室。“我去接触不同的艺术家,观摩作品,也交流想法。通过这种贴近,我了解到观念背后的东西,而不是单纯的形式感。”黄笃说。
在这一系列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黄笃最终确立“能量”为“今日文献展”的主题。他将“能量”引伸到精神、身体、物质三个形而上的视觉表现层面,从绘画、雕塑、装置、新媒体等多领域,选取了既能体现中国当代社会活力与动感,又能再现中国艺术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新艺术作品。
多元化的艺术个体
在“今日文献展”的展厅里,我们几乎看不到风格相似的艺术作品。在策展人黄笃的“平衡原则”下,参展艺术家从初出茅庐的年轻学子到名声在外的艺术大腕,创作方式从绘画、装置到雕塑、录影,每一件作品都烙着艺术家强烈的个人印记。而这种印记往往混杂了多种元素。
在李青的布面油画《互毁而同一的像》中,古老戏剧扮相与现代明星的脸谱,在画作中对位出现,西方油画的质感与传统水墨的写意,同时作为艺术手段被采用,一时间你无法判断这主题是现代或传统,这手法是国际性或地域性。
对展览中这种多元化的艺术风格,黄笃做了这样的解释:如果说上世纪80、90年代是集体主义的艺术时代,有明确的归位,那么今天的当代艺术,已经很难从学理上归类,因为个体风格远远突破了群体风格。
的确,在展览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生动、活泼的个体。其中李继开的一组布面丙烯作品《暗夜与男孩》、《肖像》、《独自行走》,以小男孩为代表形象,在静谧的空间背景中,完成了对个体孤独状态的展示。在这里个人印记不再属于任何流派,而是体现出艺术的本真。
值得注意的是,展览中不同年代的艺术家之间的风格交错,让人们之前形成的刻板形象迅速瓦解。在巨幅绘画《未遂的写作》中,陈文波放弃了60年代生人常有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宏大叙事,转用切割、拼贴这些后现代元素,表现对“E时代”生活方式的关注。而80后艺术家刘维艰却抛弃了“卡通一族”形象,以镜头式的现实主义风格,聚焦社会各个角落。
在本次展览中,唯一可归类的方式就是参展艺术家对中国当代社会进程的关注,他们全部以最新的作品,展现中国社会的最新状态。今春创下当代艺术品成交记录的画家岳敏君,带来长达5米的新作《毛杏兰》,画中迷宫般的场景,反映了转型社会中个体的迷失情绪。而史金淞的作品《非理想状态》通过烧成灰烬的木炭,以诗意的方式呈现社会巨大能量的聚合和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