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南国书香节”羊城书展昨晚落幕,传统文化类书籍热销
满城书香醉人 遍地垃圾愁煞
昨晚7时,夜幕降临,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羊城书展”即将结束,但现场依然人流不断。据组委会统计,作为2007“南国书香节”、广州第二届全民阅读月的主题展销活动——2007羊城书展历时4天,共接待读者135万人次,总销售额850万元(其中天河体育中心主会场接待读者20万人次,销售额250万元),均比往届有所提高。
但在满溢的书香之外,记者也看到了满地的垃圾。
亮点 1 文化书籍走热
10万一套《九通》开幕即被订
昨天,一名年轻女性在国际华文书刊展区拿起一整套有关孔子、庄子等古代文化人物的漫画书籍,说要买给自己的小孩,了解一下传统文化。
书展开幕第一天,音像展区中国国际唱片公司的“四大名著”、《孙子兵法》、《中国儿童动画精品》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定价390元一套的张悦楷播讲《三国演义》最为畅销,一个上午就卖出了十多套。
记者在展场看到,停留在经典读物、传统文化类书籍前面的市民数量众多。《易中天品三国》、《〈论语〉心得》、《大国崛起》、《故宫》等价格上百元的电子读物,一路热销,书展期间每天都能销售几十套。相对“冷门”的中华书局版中华经典藏书系列诸子百家著作,也有上百本的销量。
中心地段的古旧书画展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书展一开幕,书架上定价10万元的清代《九通》、定价2.5万元的乾隆版《欧阳文忠公全集》、定价8000元的乾隆版《津逮秘书》和定价5500元的清代《南巡盛典》等书籍就被订下。
组委会介绍,广州市民阅读品味在不断变化,从过去追逐言情小说、娱乐趣味、大众文学等一般读物,逐渐转向了古典文学、传统文化、历史鉴赏等“国学”方面的书籍、音像制品及电子读物的阅读与鉴赏。
亮点 2 文化活动受捧
学者作家与超女明星同台
书展组织了一系列文化活动,较之往届形式更为新颖。主办方邀请了新四军老战士张顺喜、中国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全国百优青年志愿者赵广军、知名医师佘自强、国际象棋大师谢军、广州著名相声演员黄俊英,以及“超女”厉娜等人前来书展现场,与读者近距离交流。主办方还邀请钱文忠、麦家、皇甫江、佟天佑、张韧、品月、希儿和“云荒三女神”等著名学者、作家,前来举办了多场图书签售活动。
此外,书展期间还特意邀请了一些广东书画名家举办书画作品展,现场挥毫;邀请多名民间技艺大师现场剪纸等手工DIY秀;邀请了一批个人、团体的COSPLAY “发烧友”在书展现场举办“2007羊城书展COSPLAY 群英荟”表演赛,形成一个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时尚艺术融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嘉年华,使活动增添青春活力与动感魅力。
亮点 3 布展如同超市
购物篮和购物车方便读者
一名从新会来的读者告诉记者,从报纸上得知羊城书展举办的消息,他马上坐车赶来。不到一个小时,他就买下了400多元的图书。他高兴地说:“这里的品种非常丰富,一次能够买齐自己需要的图书。”
记者看到,广州新华书店展区如同一个大型图书超市,不仅有清晰的指示牌,还准备了购物篮和购物车。走出展区,休闲区还有水果饮料和烧烤食物。
据了解,11月3日,书展的销售出现高潮,总码洋(按定价统计的销售额)达到264万元,其中主会场近80万元。
遗憾 1 重量级名人来得少
虽然有丰富的文化活动,但市民还是觉得对文化名人的邀请太少。广州新华书店出版集团董事长、羊城书展主策划人沈育明表示,今年也曾准备请易中天、于丹以及香港的梁文道等文化名人,但遗憾的是书展获批后所留下来的时间太短,准备期才一个多月,导致邀请嘉宾工作比较匆忙,前来的重量级名人不多。
新闻发布会时主办方通报,《亮剑》作者都梁、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将参加书展,后来却并没有出现。
对此遗憾,沈育明表示,“每年我们是要往书展贴钱的,请一个名人的开支就在几万,如果要请十几人,我们的负担可能就会更重。如果因为贴得太多而损伤企业的发展,这对于员工也是不负责的行为,对羊城书展的长远发展也并不一定是好事。”
遗憾 2 海外图书多库存货
这次书展首次设置了广东出版展区和国际华文书刊展区,把岭南本土出版的优秀作品和海外的原版图书同时向读者推荐。但记者在海外图书展区看到,虽然读者不少,书却并不多,原版图书只占了3个不大的专柜,部分位置的图书还是由国内的新星出版社出版的。
该区参展单位中华商务贸易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继1991年第四届全国书市第一次集中展示海外图书以来的唯一一次,是个很好的机会。但因为组织时间仓促,只能从他们在内地的书店拿出库存和部分新书临时布展,书种和数量并不多。他表示,下届他们肯定还来,希望能够提前协调,展出更多的原版图书。
遗憾 3 遍地垃圾十分扎眼
与洋溢的书香相比,展区内遍地垃圾显得十分扎眼。记者逛完整个展区,发现新华书店等东侧展区比较整洁,而西侧展区则各种垃圾“琳琅满目”。宣传单、纸巾、食物包装、橘子皮……垃圾桶明明摆放在每一条通道,但市民好像还是把这当成了菜市场,一位参展的工作人员随手把橘子皮扔在前面的过道上。
记者问一名穿着校服的读者怎么看待满地垃圾,他说,发传单的太多,拿在手里碍事,也就随手扔了。
本报记者 蒲荔子 通讯员 黎淑文
图:
购物篮和购物车使整个展区如同一个大型图书超市,方便了前来购书的读者。 刘力勤 高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