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黑帮登记在册1000多个 三大黑帮最负盛名
林莎莎
台海网11月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林莎莎) 前不久,台湾黑帮——— “竹联帮”的精神领袖陈启礼客死香港。其遗体移送回台湾后,“竹联帮”成员为他们这位曾经的帮主举行了一场公开的世纪丧礼,场面盛大。
本文通过整理相关资料,分析了台湾黑帮势力的现状、历史,以及黑帮与台湾政治的暧昧关系。
黑帮从哪里来?
三教九流,大行其道
台湾黑社会组织繁多,但是按照来源可以分为三类:一个是日据时期跟随日本殖民者地痞流氓形成的地方角头势力,“芳明馆”、“牛埔帮”、“华山帮”都属于这一类;一个是随国民党败退到台湾的大陆帮派分子,主要是“青洪帮”,帮中不少成员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比如杜月笙的徒弟击京士、潘士浩都担任过“立委”,万墨林担任过“国大代表”等;其余的则是由社会不良分子和眷村子弟新创立的帮派,比如“厦门帮”、“小九龙”、“四海帮”、“竹联帮”等。
如果按照成员来源,则可分为“外省挂”、“本省挂”以及“纵贯线”三大类。“竹联帮”、“四海帮”都被称为“外省挂”,其实里面成员中有不少是台湾 “本省子弟”。
而“本省挂”指的是台湾各地“角头”组成的帮派,一般固守台湾本岛,但将黑道“事业”合法化和多元化,如涉足建筑业、影剧娱乐业以及有线电视和网络,在台湾各项选举中影响力很大。部分台湾基层“民意代表”、村里长就是由“漂白”的“角头大哥”担任的。
“纵贯线”指的是台湾中部的首要黑道势力。他们以剽悍闻名,拥有强大军火,由过去的包赌包娼、恐吓勒索、收保护费等生存之道向合法行业扩张。现在台湾的工程公司、唱片公司、传播公司、房地产中介等行业,都可以看到“黑色”的影子。
到底有多少黑帮?
登记在册1000多个,三大黑帮最负盛名
1973年,台湾首次办理帮派解散登记,登记在案的帮派有568个,成员3334人;1978年,第二次办理登记时,有189个帮派解散,961人宣誓脱帮。
1984年初,台湾展开为期4个月的帮派 “自清运动”,共有651个帮派、3000多名帮派分子办理自首解散。同年底,登记在案的帮派组织达1236个,成员10582人,达到一个高峰。同年10月“江南命案”发生,台湾当局据此展开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扫黑行动,即所谓的“一清专案”,一大批黑社会分子被抓、被关,台黑帮活动一度陷入低潮。但多年后,随着这些黑帮人物的陆续出狱,台湾黑帮重新抬头,在绿岛狱中还成立了第一个跨全岛的本省黑社会组织“天道盟”。
为打击黑社会势力的再度蔓延,台当局于1990年展开了 “治平专案”与“迅雷专案”的扫黑行动,并在1996年发动代号为“A10”的全岛大搜捕行动。大哥级黑道人物如“竹联帮”老大陈启礼、“白狼”张安乐与“四海帮”老大赵经华、杨光男等纷纷逃到境外。
1996年6月,台湾“警政署”首次公布各县市黑社会帮派普查情况,台湾帮派组织共计1000多个。最有名的有台北的 “竹联帮”、“四海帮”、“牛埔帮”;台中的“大湖帮”、“十三兄弟帮”,高雄的“七贤帮”、“西北帮”、“十二煞星帮”,桃园的“铁鹰帮”等等。人数最多的分别是“竹联帮”(600多人)、“四海帮”(500多人)、“天道盟”(400多人),但这只是警方“列管”的黑帮情况,实际的黑道人物至少达数万人之多。在这么多帮派中,最负盛名的就是“竹联帮”、“四海帮”、“天道盟”,被并称为台湾三大黑帮。
黑帮的生存之道为哪般?
介入选举,与政要关系暧昧
黑道与白道本水火不容,但为什么台湾黑帮却如此之多,并如此逍遥?他们是如何与台湾当局周旋,其生存之道为哪般?
据研究分析,台湾黑道有社会型黑道、经济型黑道与政治型黑道之分,但都与政治关系紧密,都会介入政治选举,只是方式有所不同,而且,各黑道与政要的关系向来暧昧。
社会型黑道以勒索、恐吓、威胁等索取金钱为主,给候选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是选举血腥暴力的主要来源;经济型黑道则多从事非法与合法的事业,介入助选则是以威胁、强迫等方式进行买票、盯票与护票,对选举结果影响甚大;政治型黑道由社会型、经济型黑道发展而来,是台湾黑道发展的高级形态,这些黑道兄弟不是具有刑事前科或犯罪记录,便是曾被地方警察局列管的黑道分子,其介入政治的途径就是通过参与选举进入地方政坛。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黑道渗入台湾政治的同时,政治人物为了获得黑道势力的支持,需要经常与黑道大哥往来建立亲密关系。而这种 “暧昧关系”平时还保持得相对隐秘,但在台湾与黑道人物相关的红白喜事中,这种关系就暴露无遗了。
在黑道大哥的葬礼中,前来祭奠的台湾政要之多,不亚于任何一个重要政治人物的葬礼。
“四海帮”:位列老二名亡实存
“四海帮”是仅次于“竹联帮”的台湾第二大帮派,也是台湾最早具有企业化、公司化的帮派。
1953年,冯祖语与一群学生和眷村朋友以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订立帮名,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打平台北市”为口号,成立了台湾首个最具规模的青少年帮派组织,其成员多为富家子弟。不久便在台北西门町、台大、北商一带打出字号。
1960年,人数近万人的“四海帮”被台当局视为打击的重点对象。在警方的大力扫荡下,“四海帮”1962年面临强制解散的危机。其他的黑社会势力与帮派更趁机攻击并瓜分 “四海帮”的实力版图(“竹联帮”趁此取代“四海帮”),更让“四海帮”显得衰弱而一度解散。
沉寂数年后,1971年“四海帮”由蔡冠伦、陈永和、刘伟民三人率领,对外号称“四海三大家族”。后在第三任帮主陈永和主导之下,“四海帮”实现组织企业化,更加稳固和强大。
1988-1989年是台湾房地产、股市全盛期,“四海帮”此时获利很大,并陆续办起建筑公司,营造厂、煤气批发公司、运输公司等,形成“以企业养兄弟”的模式。
“四海帮”在台湾黑白两道颇具影响。1997年“四海帮”内的大老董克诚以副帮主的名义自称,带领七位“四海帮”成员至台北市刑警大队,并以代帮主的名义宣布解散“四海帮”,此举是为了专为躲避政府监控与攻击,但实际上“四海帮”依旧暗中持续活跃。
“天道盟”:帮主曾当选“立委”
“天道盟”属于“本省挂”帮派,是台湾三大黑社会组织中地缘关系最强的角头联盟,也是台湾发展最快的帮派组织。1984年,台当局“一清专案”扫黑行动后,被扫入狱的台湾各地方角头不满 “竹联帮”仗势欺人,狱中角头提议共组“天道盟”,成立宗旨即强调“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罗福助被推为总联络。
成立初期正值台湾经济蓬勃,在罗福助、杨登魁及吴桐潭等代表人物的领导下,短短几年,“天道盟”不但有“民意代表”撑腰,幕后更有财团金援。
1990年代的“天道盟”逐渐自我“提升”,转而介入公共工程围标、股票炒作、房地产、媒体,后因股市获利转向船运、期货证券、娱乐及影视业等等,并成功介入政治选举。1990年,台湾警方正式认定 “天道盟”是不法的黑道帮派组织,随即展开 “迅雷扫黑”行动,对“天道盟”重要成员与其他黑帮进行全力打击,黑道重量级大哥以及盟主罗福助纷纷逃往海外。
1995年回台投案的罗福助以无党籍身份当选“立委”,崛起政坛长达6年,“天道盟”势力大幅扩张。
2002年,“天道盟”领导结构出现变化,领导地位被陈仁治取代。陈时代提倡“和解共存”,与昔日宿敌握手言欢,导致部分老会系不满而自立门户。2005年,陈仁治更借江湖大老 “蚊哥”的丧礼展现其江湖实力,自许为新一代“黑道领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