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明在地上画图为本报记者讲解制造潜艇原理。本报记者 田振龙 实习生 李鹏摄 |
造艇农民李玉明表示,“霞光五号”将在东湖第三次试航并上报国家审批
10月31日,李玉明的“霞光五号”在黄家湖第二次“试航”成功(本报11月1日曾报道)。昨日,他表示,“霞光五号”会在近期在东湖第三次试航,并有机会通过国家审批。
没装动力系统是因为没钱了
长江商报:你认为“霞光五号”的二次试航很成功,但也有市民认为,你的潜艇没有自主动力,只是在水里潜行了不到10秒,很难说是“成功”。
李玉明:什么叫成功?我认为潜艇能够潜下水面,然后安全上浮就叫成功。“霞光五号”的第二次试航在黄家湖大学城旁边的一个池塘里面,那个池塘只有60米长,所以只潜行了不到10米。要是在大江大湖里,我的潜艇可以潜行更长的距离。主要是潜下去又安全地浮上来,潜艇里面也没有进水。
长江商报:总是要个卡车在前面牵引,没有自主动力也不是办法啊。
李玉明:对于动力问题,我也没有办法。并不是因为技术不过关,而是因为没有钱装上动力系统。我之前的每一个潜艇都设计了动力系统,“霞光五号”没有装动力系统确实是没有钱了。“霞光五号”是用“牙齿咬”出来的,没有一分钱了。
花了多少钱并不重要
长江商报:造潜艇你一共用了多少钱?
李玉明:我也不知道花了多少钱,造“霞光一号”的时候,我用了12万。我以前有3套房子,武汉市区的一幢3层楼的房子,老家的一套房子,还有蔡甸的一处门面。因为我造潜艇需要钱,都给卖了。还找别人借了十几万,现在经常有人过来讨债,但是我真的没有钱还了。
长江商报:后悔付出了这么多钱吗?
李玉明:很多人都问我花了多少钱,但是没有人问我用了多少时间。造“霞光一号”的时候,我63岁,时间才是最重要的。现在我67岁,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相对于时间来说,花了多少钱并不重要,我不后悔。我的一些发明都在广泛应用,很多大宾馆里的热水器冷暖调节阀就是我发明的,那都是有专利证书的。
搞发明要顶得住压力
长江商报:如果你不搞潜艇,你的生活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李玉明:不搞潜艇,我早就小康了。(笑)
长江商报:你的亲戚朋友难道就不反对吗?
李玉明:我老伴跟我吵了好多次,子女也反对,但是我们这些搞发明的人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发明家都很辛苦,都要承受各方面的压力,一般人不会做这个事情。我们这些搞发明的要顶得住压力。
长江商报:除了造潜艇,你还有什么其他的爱好?
李玉明:我喜欢看一些名人的传记。比如居里夫人、爱迪生、莱特兄弟、富尔顿等等。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坚定了造潜艇的信念。
一旦通过审批,市场就会打开
长江商报:能介绍一下你的鳍板技术(他认为鱼是靠鳍沉浮,潜艇也可以靠鳍板在运动中产生的力而下沉)吗?
李玉明:我这个技术已经获得了国家的专利。当潜艇自行时,艇身两边的鳍板是水平的。下沉时,鳍板变换角度,利用水流的压力使潜艇下沉。如果要上升,再次调整鳍板的角度即可。(老人边说边用粉笔在地上画示意图)
长江商报:有人对你的发明感兴趣吗?
李玉明:有很多人都对我的这项技术感兴趣,其中有游乐场,还有搞国防的。
长江商报:这么多人感兴趣,那你能预测一下潜艇的市场前景吗?
李玉明:我觉得我的潜艇是给我们中国人造福。如果用于游乐场,那我们中国人都可以亲自到水下看世界,年轻人又多了一个谈情说爱的地方。我算了一下,全国有37万个游乐场,如果每个游乐场购买2到3艘潜艇,那么经济效益会相当可观。如果用于军事国防,那么我的潜艇就可以变为小型的救生艇。
长江商报:但现实并不都是如人所料呀。
李玉明:主要是没有经过国家的审批,我相信一旦通过审批,市场就会打开。
将在东湖进行第三次试航
长江商报:很多人都认为你的设计在理论上可以,但实际中并不可行。
李玉明:所以我才造了5艘潜艇,就是要证明我的理论是可以经过实践检验的。我不怕专家来和我对质。
长江商报:你认为你的霞光系列都成功了吗?“霞光五号”的前途是什么样子的?
李玉明:在科学理论上都是成功的。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从湖北船检那里得到消息,国家船检现在可以办手续,我的“霞光五号”准备送去审批了。审批之前我也会改造一下,然后去东湖进行第三次试航。
长江商报:那恭喜你了。你还会继续造潜艇吗?
李玉明:(笑)我明年还会搞一个出来的,到时候通知你来看看。
本报记者 吴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