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红梅实习记者祁梦竹 传统农业,浇水、施肥、打药,农民全凭经验、靠感觉。
如今,在大兴农业生产基地,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瓜果菜花该不该浇水?施肥、打药,怎样保持精确的浓度?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如何实时按需供给?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曾经被“模糊”处理的问题,都有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实时定量“精确”把关,农民只需按个开关,做个选择,或是完全听“指令”,就能种好菜,养好花。
去年9月起,大兴区超前示范推广精准农业,16项获得国家专利的信息化技术已经应用在2000亩农田上,全程监控瓜果菜花生长过程。如此全面地应用这些技术,堪称国内精准农业推广的发轫之举。
一片占地200亩的鲜切花生产基地,采用精准农业技术整一年,鲜花品质提高,节水省药少施肥,基地增收36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提高1000元。
农田还是那片农田,农业却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
“精准”概念的引入,激发了农业生产管理方式的变革,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精准”二字标注下的农业,书写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全新注脚,更融贯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16项专利技术,覆盖瓜果菜花生长全过程
深秋时节,朔风劲起。驱车赶到与河北交界的采育镇,步入鲜切花生产基地中控室,温室环境监控大屏挂在墙上。数字频闪的表格中,59栋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一目了然。
突然,A1棚湿度显示由绿变红:85%!技术员立刻开启一旁的网络视频语音监控系统,点击“一排温室”发令:“湿度大了,请开风口和天窗!”
视频画面上,一名农民操作员立即行动起来。
10分钟后,系统传来语音回复:“全部打开。”大屏幕上,红色数字随即下滑,很快恢复成绿色:70%。
“这些实时监控的环境指标可以自动报警,绿色表示正常,红色即为报警。”市农科院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陈立平博士介绍,这套温室环境监测与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室内传感器“捕捉”各项数据,经数据采集控制器汇总、中控室电脑分析处理,结果即时显示在屏幕上。管理人员通过另一项技术——视频语音监控系统随时指挥。李春贵务农20多年,算是一把好手,现在却全听“系统”指挥。他说:“以前都凭感觉,觉得温室冷了就加温,觉得暗了就补光。智能监控下的科学数据,大伙都服!”
像采育镇鲜切花生产基地这样,大兴已在5个镇、6个村示范推广精准农业技术,智能温室娃娃、室外气象自动监测、负水头精准灌溉、液肥精准施用、静电精准喷药……16项信息化专利技术,实时定量监控农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调节水肥药的投入,帮助农民实现更高层次的精耕细作。
这些技术,在我国全面应用推广还是首次,其中多项技术在世界范围处于先进水平。
传统农区,抢占现代农业制高点
大兴,自秦代置县,2000多年来以务农为主。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以“首都粮仓”、“南菜园”、“南果园”著称,其农业发展水平一直居于前列。
示范推广精准农业,表面上看只是率先应用了高端的信息化新技术,实则反映了大兴区委区政府站位更高、视野更开阔的发展观。
区农委主任汪宝国说,北京市新总规和区县功能定位出台后,大兴把都市型现代农业确立为全区农业的发展方向。相对于传统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
大兴,现有基本农田57万亩,尽管这一数字占到了全市基本农田总量的六分之一,但北京土地资源有限的总体情况,同样也制约着大兴农业的发展,影响着农民增收。如何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大兴在农业管理、信息化、院区合作良好的基础上,把目光瞄向高端、高效的精准农业,抢占现代农业发展的制高点。
老宋瓜园,2号观光温室,两百多盆盆栽茄子该施营养液了。管理员在储存搅拌罐前轻按开关,随后把注肥器上的水肥比例调到刻度1%,又在控制器上输入时间:1小时30分。
指端三个微小的动作,前后不过十几秒,完全替代了手工操作下至少半小时的繁琐工作。
液肥精准施用系统开始工作了,配比固定的“营养餐”源源不断地送进了茄子的“口”中……
陈博士介绍,精准施肥、施药、灌溉系统的应用,有效克服了传统农业容易过多、过少供给的弊病,既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也减少了因肥药过多而导致的环境污染,有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今年8月,老宋观光瓜园刚刚用上精准农业技术,9月收入就窜升到6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五倍。越南、法国、韩国、英国等海外游客和北京市民争相前来,既观光采摘,更看令人开眼的新技术。
据估算,大兴推广精准农业技术的生产基地,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节水15%,省药20%至30%。采育镇鲜切花生产基地减少农作物因温度、湿度不适而发生的病虫害,鲜花达到出口品质的比率提高了20%。
一分钱不花,农民喜用高端技术
老宋瓜园负责人宋绍堂,一家五代务农,经历过镰刀斧头的农耕时代,走过机械化耕作时期,如今跨越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精准农业,倍感惊喜。
前些天,他到山东出差,利用网络视频语音监控系统察看“家中”作物生长情况,发现砍瓜叶片发黄,当即通过系统发令处理。“就是远在天边,我也能靠系统管住家里的瓜果蔬菜了!”
说起用上的7项精准农业技术,44岁的宋绍堂一个劲地感谢政府:“没花一分钱,就用上了这么高端的技术。这在国外,少说也得投资一百多万元吧?”
随行的区农委种养科科长殷中才点点头。精准农业技术在大兴率先应用,得益于政府的推动与投入。截至目前,市、区、镇三级政府已为技术开发、项目推广投入资金1700多万元。政府买单,为农业生产基地和农民购置设备,举办培训班。大兴已有6个农业基地、15个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用上精准农业技术,尝到了甜头。
目前,大兴正在和科研单位合作开发农机信息化技术,筹划着在更大范围推广精准农业。预计明年底,全区示范推广农田达到四千亩,带动三万农户应用精准农业技术。
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在大兴这片沃土上继续探索……RJ058
链接
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以信息技术支持现代化农事操作与管理,依据农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以及温度、湿度、光照等影响因素,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并对耕地和作物长势进行定量、实时诊断,提高土壤生产力,实现农业的优质、高产、低耗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
精准农业技术,被认为是科技含量最高、集成综合性最强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之一。有关专家概括精准农业特征如下:生产手段精良,管理过程精细,技术运用精准,资源投入精省,运作尺度精确,收获优质高产。RJ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