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就像我的孩子!”
——一位奥运建设者的建筑情怀
开栏的话
本报从今天开始开设《说句心里话》栏目,以记者采访或普通百姓第一人称叙述的形式,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反映干部群众对十七大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衷心拥护,对落实十七大方针政策的殷切期盼,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
“在我眼里,"鸟巢"就像我的孩子。”谈到国家体育场“鸟巢”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北京城建集团国家体育场工程总承包部总工程师李久林的脸上写满笑容。
深秋的北京,寒意侵骨。北京北四环外侧,雄伟的国家体育场巍然屹立。轰鸣声中,挖土机堆出一个个小山、“啃”出一道道深沟,弧光闪过,焊枪在丝丝淡蓝色的烟雾中将一个又一个钢构“缝”为一体。
从2003年“鸟巢”破土动工至今,李久林已没日没夜地在工地上呆了4个年头。“从方案招标到设计,从打桩挖土到钢构上架,我是亲眼看着"鸟巢"一步步"长大"。在我的心目中,它像一个从降生、学步到长大的孩子。”李久林说。
亲历过“鸟巢”设计施工过程的人都知道,这个外观极像鸟窝的建筑,从设计到施工的每一步,无不是一个又一个世界级建筑难题的集合体。单就设计而言,所有可供参考的内容,只不过是出自艺术家的一幅图案,如果说其中有什么地方勉强有点“专业味儿”的话,那就是从任意交叉的美术线条中选出的10个交叉点。
这是非同一般的考验:没有软件,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所有的一切,只有一个美术图案中的10个点。中国建筑师们的智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李久林说,由于“鸟巢”的创意完全源自艺术家的信笔勾勒,所有的线条没有任何建筑学上的规律可言,完全要由建筑师根据10个交叉点的位置重构出建筑的形状,确定每个立柱与钢构的位置、方向和角度,每个空间的大小、高低与形状。
而途径只一个:自己开发全新软件,以10个交叉点为基础,通过计算机把每一根美术线条逐一定位成钢构,并最终“反演”出整个建筑模型。“以前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制造模型的方法,对"鸟巢"来讲完全不适用。”李久林说,“因为"鸟巢"的钢构和水泥柱群没有任何规律可言,通过函数无法计算出来。”
李久林和同事们曾请一些实力雄厚的模型厂制作“鸟巢”模型,在其中一家花了5万元制作出一个最终证明无法达到要求的模型后,其他厂家干脆表示,不管给多少钱,这个模型也做不出来。
为了解决这一最初设计问题,李久林和他的同事们自力更生,自己设计软件,将一百多次试验中得出的一百多万个数据条分缕析,最后根本解决了设计问题,并成功建出模型。
但,设计只是第一步。李久林说,就像孩子要经历关键的成长阶段一样,“鸟巢”也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硕大的钢构中,单是钢管就有1.2米见方,有焊接厚度更是达55毫米之多,并且由于钢构呈不规则状,需要把钢管先行裁好,再拼接成需要的形状;一是1300多个混凝土立柱没有一条是直立的,并且每个立柱倾斜的方向、角度都不相同,其中最长的一根立柱长21米,倾斜度达60度。
“这个问题国际上提供的方案没有任何一个能够解决。显然,如果采用传统的施工方法,工程的质量和工效都无法保证。”李久林说。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李久林和同事们想出了先在钢管中置入钢筋,然后依次套接钢管使之成为一个较长钢管,最后从钢管底部向上注入水泥的方法,解决这一世界难题。单这一项,水泥柱的功效提高了3倍,比国外方案节省370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在其他方案中,水泥柱不可能打那么直!”
“"鸟巢"完全是从美学的角度勾勒出来的,没有任何建筑学上的规律可言。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点的配置时非常精准,有一个地方出现问题,整个工程都要停下来。”李久林一边说一边抚摸身边的水泥柱,仿佛在疼爱自己的孩子。
李久林说,整个过程就像一个孩子在成长一样,你不知道孩子将来会长成什么样,但随着他一天天长大,你会在付出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
为了“鸟巢”这个国家的“孩子”,李久林没有时间陪自己的孩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放羊了”。4年中4个除夕,他的身影都没有离开工地。
“就像每个家长都会努力把孩子向最好的方向培养一样,我们也倾注自己的心血努力把"鸟巢"建得尽善尽美。但从工程来讲没有遗憾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尽量减少遗憾。”他说。
李久林向记者坦言,在开奥运会的时候,由于要在机房从事比赛保障工作,也许他和同事们很难有机会看到比赛,“但是,只要运动员们能赛出好成绩,观众对奥运场馆表示满意,那就足够了!”(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