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炯/漫画 |
【作者】叶檀
中国金融机构正以新兴市场为起点,快速进行自己独特的国际化进程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中国建行与阿尔及利亚的非洲统一银行建立伙伴关系;中国工商银行购买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尼日利亚的非洲联合银行签订合作意向;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出资的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开业……
中国金融收购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先锋的中国金融机构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登上国际金融舞台,尤其在非洲等发展中地区更如疾风暴雨。
中国金融资本正以新兴市场为起点,快速进行自己独特的国际化进程。
寻找并购突破口
这是双赢选择:对非洲而言,他们在欧美菲薄的慈善捐款、附加诸多条件的贷款以及每年豁免债权的拉锯谈判之外,终有第二种选择。有选择就有相对的市场公平,非洲金融终于可以远离西方陷阱;对中国而言,在金融机构方兴未艾的全球并购潮中找到一个突破口,中国金融护卫队成为中国企业在非洲的资金血管。
相比国际一流金融机构的大手笔操作,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并购仍处于参股意向合作等初级阶段。据研究机构Dealogic10月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为止,今年世界银行业并购额已达到创纪录的3700亿美元。其中跨国交易占到55%左右,是去年这一比例的两倍多,中国的百亿并购额只能算是试水。不过中资金融机构密集的小型并购,在国际资本与金融市场的老大帝国中还是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如果说并购之路是资本时代的选择,那么,全球范围的并购则是全球化加资本时代下风行一时的经济现象。世界知名投资银行美林总裁将金融并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国内并购形成全国性大金融机构;第二步,全球性并购高潮迭起(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一阶段);第三步,形成世界性的大金融机构。
现实而理性的选择
我国金融机构加入国际并购风潮是大势所趋,侧重非洲等新兴市场则是现阶段现实而理性的选择。
经验与人才匮乏、体制转轨使中资金融机构难以大规模并购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急于求成将付出惨重代价。勿庸讳言,我国向来在公共财政卵翼之下的大型金融机构从未真正参予过国际市场竞争。我国最大规模的工商银行,除了拜投资者热情所赐在市值上与花旗集团可堪一比之外,在竞争力上与历经数个经济周期起伏在市场摔打多年的花旗集团没有任何可比之处。抛开资金不谈,如果我国金融机构冒然并购成熟市场的主流金融机构,不过是国际金融机构与投资者送上门的美餐。
在成熟市场的审慎十分必要。同时,中国金融机构还必须小心绕过西方国家的保护主义礁石。德国等国家官方人士已经表态对于中国投资公司等主权基金表示严重关注,中资银行在美国等国家设立分行受到法律约束,大规模并购行动必然受到“安全委员会”严格审查。资本时代的重商主义贸易保护阴影将凭空大幅提升中资机构成本,对走向成熟市场十分不利。并且,中资金融机构一只脚未跨入西方市场,被参股方倒是无不表现出对于中国市场的浓厚兴趣,试图借机深入中国市场,黑石参股案已有先例,双方如何对等开放市场又是一大难题。
借新兴市场走向国际
中国金融机构进入欧美市场的战略不应该也不会动摇,但现在就在发达国家大规模排兵布阵在政治上是冒失的,在经济上是亏本的,在现实中是不可行的。中国金融机构的海外并购绝不仅仅是为了消耗庞大的外汇储备,选择非洲等新兴市场为突破口是明智的抉择。
与在发达国家相比,中资金融机构在东南亚、非洲市场的布局则要顺利得多。以工商银行为例,在香港地区的成功收购不仅使工商银行获得了走向国际金融市场的坚实桥头堡,还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拓展东南亚甚至亚太地区市场的广阔空间。2006年12月,中国工商银行和印尼Halim银行股东签署协议,收购Halim银行90%的股份;2007年8月29日,工商银行以46.83亿澳门元收购澳门总资产排名第三的诚兴银行79.9333%的股份;今年10月,工商银行参股南非标准银行。
中国金融机构驻足新兴市场尤其是非洲市场,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企业大多集中于新兴市场,金融机构的出行必循企业踪迹而行,以便为中资企业提供战略性的融资服务。
中国式国际化之路
中国金融机构在非洲的并购案例十分成功,但是中资机构目前停留于少量参股阶段,只要条件成熟,建立基金、信托、设立法人分行、并购控股等各种方式不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一一尝试。
非洲已经成为中国企业、金融机构参予国际竞争的核心区域,由近及远,由发展中市场到发达市场,稳妥而不失进取,既能搭上全球金融机构并购列车,又在“人弃我取”之处获得意想不到的广阔发展空间。中国金融机构在非洲的突破可谓中国式国际化的典型路径。
这是一个资本大时代,重点落子非洲是中国资本进入国际大门的点睛之笔。通过非洲、通过新兴市场,中国金融机构找到了既能参予国际金融与商品市场交易、又与自身发展阶段相匹配的资本国际化之路。(作者系《每日经济新闻》评论主编)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