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共享奥运成果——北京以人为本积极筹办奥运会 新华网北京11月8日电(记者李江涛 魏武)即将迎来奥运盛会的中国首都北京,在奥运筹办中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使奥运成果惠及社会,惠及人民,让人民共享奥运成果。
北京着力改善民众的居住条件,实施了一系列改造工程,使一大批老旧小区焕然一新。例如宣武门西大街14号楼过去又脏又乱,现在黑乎乎的墙面、杂乱的小广告不见了,旧楼变成了整洁的“新楼”。
为奥运会提供良好的空气质量,是北京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为实现承诺,更是为市民改善环境,几年来,北京开展节能减排,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目前,市区内基本没有污染企业,全市主要燃煤电厂基本完成除尘脱硫治理工程,脱硝主体工程也将在年内完成。
汽车尾气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大。北京在2002年和2005年底相继执行国二和国三机动车排放标准,均比中国其他地区提前两年。近4000辆天然气公交车上路运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公交车队。奥运会前,全市90%以上的公交车将达到国三排放标准。北京还逐步提高车用燃油品质。
人们这几年真切地感受到,北京蓝天白云的好天气越来越多。2006年,北京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241天,比2002年增加38天,提高10.4%;大气环境质量实现了自1999年以来连续8年的改善。
北京城八区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也达90%和96.5%,城市绿化覆盖率和全市林木绿化率分别由2002年的40.2%和45.5%提高到2006年的42.5%和51%。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新北京展露迷人风采。
在民众出行方面,北京确立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战略,在加快轨道建设的同时,对地面公交系统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对公共交通实行设施用地、投资安排、路权分配、财税扶持的“四优先”政策。
目前,北京的公交和地铁票价双双成为全国最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首次超过小汽车(32%),达到34.5%。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至2006年,北京市财政共投入241.17亿元支持公共交通事业发展。
场馆建设是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的重中之重,奥运后的场馆利用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场馆的空间布局安排上,北京着眼于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与大学建设相结合,与社区发展相结合,为赛后更好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举办奥运会羽毛球和艺术体操比赛新建的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是市区东南部唯一的综合体育馆。而其他三个原来规划建在奥运中心区的乒乓球馆、柔道跆拳道馆、摔跤馆,也都出于赛后利用的考虑,分别移到了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校园中。
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周密的规划,将使举办奥运所形成的场馆、设施优势惠及市民。这些场馆在赛后将为广大师生员工和数百万周边居民服务。
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表示,“以人为本”将体现到奥运会举办的全过程,使“以人为本”成为北京奥运会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