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升和他的奥运收藏
一天早上,刚上班,办公室里闯进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来不及喘口气,就焦急地对我说:“我是一个奥运报纸的收藏者,你们的《奥运特刊》我每期都有,但是最近的一期因为邮局的原因我没有拿到,所以我来看看你们编辑部还有没有剩余的。”给老人找到报纸后,他和我说起了他收藏本刊的经历。
杨文升曾经是一名出租车公司的普通司机,喜欢文学、历史的他对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退休以后,他有了充裕的时间去搜集、整理一些东西。
恰巧那时北京申奥成功,于是一个想法在他脑海中油然而生,他要把申奥成功到奥运会闭幕这7年的点点滴滴变成自己永久的珍藏。
2005年初,杨文升听说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办《北京奥运特刊》的消息,他立刻去买了一份,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2005年1月5日的创刊号,到2007年11月2日的138期,期期不落。我问他为什么对《北京奥运特刊》情有独钟,杨文升说:“你们办的报纸是奥组委授权的,我觉得比较有权威性。”
杨文升的家在距北京市中心很远的旧宫,进一次城要近两个小时。最初他每周都要进城去报刊零售公司拿一次报纸,往返4个小时的路程对于一位67岁的老人来说十分辛苦。但是与心里的焦急相比,身体上的劳累就算不得什么了。有些时候由于各种原因杨文升不能按时拿到报纸,甚至有几期邮局也没有报纸了,每次出现这种情况,杨文升的奔波也就开始了。报社的发行部、编辑部、图书馆、人民大学的报刊资料中心、报刊零售公司……都留下过他的身影。有一次找遍了所有地方都没有收获,正赶上儿子要去汽修厂修车,杨文升突然想起厂长办公室可能会有,最后还真在那里找到一份。“那种喜悦绝对是语言无法形容的。”每次说起这件事,杨文升都难掩喜悦之情。
随后,我到他家进行了采访。这位67岁的老人在里外两个房间进进出出十几次为我拿各种报样和刊物,一本本、一页页地讲述它们的身份和来历。在他的眼里,每份报纸都有着独特的内涵。而在我的眼里,这份收藏奥运报纸的情结让他愈发显得年轻。
除了本报的《北京奥运特刊》,杨文升还收藏了《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多家报社创办的奥运报纸,碰到和奥运有关的书籍、杂志他也会买回来作为补充。到接受采访时,杨文升已经收集了391份报纸和十余种书刊。采访结束的时候,我告诉他这些藏品中有几份已经可以在市场卖个好价钱,他笑笑说:“给多少钱都不卖,我收藏奥运报纸不是为了等它升值,而是为了留存一份回忆。北京奥运会不只是体育比赛,还是让全世界了解北京的机会。我们都应该为它做点什么,也应该给自己留一点可以回味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