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东耿诺 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周围,越来越多的人以它为背景拍照留念。不过,也许他们不知道,昨天拍下的“鸟巢”已经是这个庞大的钢铁之躯最完整的外形了。正午时分,随着“鸟巢”顶端最后一块膜施工完毕,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外观完美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884块膜组成世界最大透明顶棚
从今年7月开始,经过将近4个月的施工,“鸟巢”884块外层膜全部安装到位。这些膜最小的不超过1平方米,最大的约为250平方米,铺设面积将近4万平方米——每个钢架交织出来的格子中,都要安装上钢梁,再安装上钢索,和“水立方”材质相同的ETFE膜就固定在钢索上。
由于是全钢结构,热胀冷缩系数较大,“鸟巢”就像个向日葵,总是随着太阳转。这就要求膜的张力一定要够强。和“水立方”的气枕不同,“鸟巢”所采用的是单层膜。虽然只用了一层,却也经过了抗风、抗压的试验,完全可以适应北京的气候。
设计人员告诉记者,“鸟巢”之所以不做成像“水立方”那样的“气枕”,是因为外形设计理念要突出钢架结构。“水立方”的气枕用了多层复合膜,所以能够反射天空的蓝色。而“鸟巢”用的膜与前者一样,不过只用了单层膜,所以看上去是白色的。
世界上有很多体育建筑物顶棚采用了膜结构,像德国的安联体育场和汉诺威体育场,前者用的是气枕,后者与“鸟巢”一样是单层。但就单层铺膜面积而言,“鸟巢”是最大的,它盖住了所有的观众席,为观众撑起了“伞”。
内层膜包住看台隔音效果好“鸟巢”的膜分为两部分,外面起到屋顶的作用,在看台周围还包有一层内层PTFE膜。国家体育场总承包部总经理谭晓春告诉记者,PTFE膜实际上是一层“隔音幕”,加上一些声学技术的处理,能够较好地解决噪音问题。同时配合钢结构构件上设置的一些吸音材料,以及场内使用的电声扩音系统,使“鸟巢”内部的语音清晰度指数达到0.6——这个数字完全能保证坐在场内任何角落的观众,都能清晰地听到广播。另外,此内层膜可遮蔽钢结构屋顶和屋架内的设备、管道。
记者在现场看到,内层膜的底部离顶部看台非常近。如果赛时没有遮挡,坐在最顶层看台的观众一伸手就能摸到这层膜。
想方设法让“鸟巢”不怕鸟国家体育场虽然被称为“鸟巢”,殊不知此“鸟巢”非常怕鸟。“鸟巢”身后是680公顷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鸟儿难免来“鸟巢”串串门儿,赛场内外都会成为它们的光顾之地。但“鸟巢”顶棚的外层膜结构虽然和“水立方”一样,能常保清洁、抵抗低温烟火的侵蚀,但仅有0.25毫米厚度的膜却也有个很大的弱点:怕鸟雀的利爪。此外,群鸟在“鸟巢”停留,粪便也是个大问题。为了拒鸟于“鸟巢”之外,在其顶部四周,安上了类似于机场用的驱鸟装置。考虑到此法拦不住一些漏网之鸟,在“鸟巢”外层膜上,还铺设了停鸟线,既能让鸟雀有地方落,不致伤膜,也不影响外观。
施工人员成了平衡木高手就在“鸟巢”膜结构施工开工以前,东坝附近竖起了一个像绑在一起的拐杖的部件,这就是按照1比1比例制作的“鸟巢”钢结构实体模型。150余名施工人员拿这个模型“练手”,以适应“鸟巢”肩部的曲面结构。
可真登上国家体育场顶端时,施工人员还是犯了几天腿软——“鸟巢”顶端最高处离地面有近70米。交织的钢梁宽的有1.2米,窄的只有0.8米。要说这个宽度放到地面上,很多人能够闭着眼睛走上几十米。但在高空,尽管有保护绳索,还是让人觉得发晕。国家体育场总承包部副总工程师邱德隆告诉记者,开始铺膜时,脚底下的建筑一览无余,总觉得脚下空荡荡,恐惧感很强。别说是干活,就是走上几步都打颤,大家见面连话都不敢说。施工后期,一是大家已经驾轻就熟,二是铺上的膜遮住了下方,所以感觉就好多了,很多工人边干活还边哼个小曲儿。
铺膜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膜施工除了本身在技术方面的难度,老天爷的脸色也要看:风大了不行,下雨不行,即便是前两天的大雾,因为膜上会结露水,也不能施工。邱德隆笑谈,上月的几场秋雨可难为了他们,不过也为他们的施工质量做了免费检测。本来在铺完膜后,需要人工喷淋来检测,而大雨的洗礼,不但证明了施工质量是靠得住的,也省了不少水。
邱德隆还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安装人员的安全,钢面要求非常干燥,所以,虽然只剩下两块膜,可因为大雾,迟迟不能作业。昨天早晨天气一开始放晴,他们就做好了登顶施工的准备,顺利地补上了最后两块“天窗”。RJ076RJ215
图为安装完成的顶面ETFE膜结构。 何慷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