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激荡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图片摄影大赛 > 激荡三十年摄影大赛最新消息

激荡三十年 摄影大赛启动仪式

中国青年报的图片总监贺延光先生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盛希贵教授
   盛希贵:

  我刚才听了我们院长的致辞,还有刚才发的材料。1978年的秋天,小岗农民写的那个东西,离我们家30里地,另外就是建院30周年。在这样的一个日子,在人民大学举行这样的活动,有这样多的嘉宾,或多或少跟我们有过很多的关系,在人民大学举办这个活动,我感到非常的荣幸!我代表教师,我也是1985年当的教师,向新闻教育做出贡献的老一辈的教师致敬,希望将来有更多的优秀的毕业生。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节日,我们首先向几位嘉宾,向他们祝贺他们的节日,我们先掌声祝贺他们的节日!

  从我个人来说,我是1985年留校,那时候我与黄文入学,1985年是我们新闻教育在人民大学重新复信的起点,招收的一些高学历学生,同时招收三个层次的学生。涌现出很多很优秀的记者,比如说黄文的同学,1986年左右也是一样。现在我们依然有这个方面,这些都是我们中国唯一的。

  今天这个活动,搜狐这个活动能够选择我们中国人民大学为合作对象,我想他们有他们的选择依据,非常感谢搜狐跟我们合作,推动我们人民大学的新闻教育,我想这次活动会对我们今后的新闻摄影教育,对我们的教育科研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盼望各位嘉宾经常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个别来的时候,跟我们的学生发表演讲,非常感谢大家!谢谢!

  主持人:

  我们有一些小纪念品。

  盛希贵:

  一些小的纪念品。

  主持人:

  大家手里拿的宣传册,肯定有了一些关于我们摄影大赛的介绍。

  覃里雯:

  各位老师、朋友大家好!

  搜狐新闻中心起这次摄影大赛的时候,我个人心理非常的忐忑不安,我来自于传统的媒体,但进入搜狐网的时候,我也跟其他媒体一样心理是有一定的偏见的。之所以愿意尝试,它不仅是未来,它其实是今年,在我们做的许多看到的数据当中,大学生、年轻人,主要的信息来源,信息方面主要来自于互联网,如果我们不跨过这一步,不把这个边界打破,我们有可能会使互联网,第一个新媒体,早先的那些不太高的那个级别的那种习惯还会继续保留下去,没有一个提成,传统媒体也不能打破当今越来越狭窄的界限。

  今天搜狐新闻中心能够参与这样一个活动,很重要的目的是把一个历史的责任感,变成一个瞬息万变的新媒体当中来,利用它强大的一个的平台,来提供一个资料库。在未来回首的时候,历史的边界也许会被打破。在改革开放前20年的时候,那时候我们是依靠新华社的一些记者,但是在后十年的时候,慢慢的数码相机普及,我们摄影的概念就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们会看到这一系列丰富的变化。

  在今天我们很高兴能够请到我们德高望重的摄影师大师们,很高兴今天听听他们如何在当年那个时代,以及在今天继续讲述我们国家的历史,以及他们个人的历史。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我们启动仪式最后一个活动,下面有一个接盘仪式,是我们改革开放30周年摄影比赛的启动,我们请我们新闻学院的盛希贵教授,还有嘉宾代表贺延光老师共同给我们揭幕!

  下面我们的高端论坛正式开始!接下来我把主持工作交给黄文女士!

  黄文:

  我是黄文,是大家的学长吧,在我本科的时候,入学的时候盛希贵是我的学长。我是留级了,一直到今年的年初才真正完成了我的博士学位的学习。很高兴又回到母校来参加这个活动,尽管今天的记者节我们接到了这么多的祝福,我自己的心理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在做更多图片市场分析的工作,由于有自己这样采编工作的背景,对于我个人、目前的工作单位的现状来说,有另外的一层含义和需要。

  舞台上的主角是在座的这四位,王文澜、贺延光、陈小波、李媚。说句老实话,在他们在中国的大地上到处跑,拍摄那个伟大时代的重要历史时刻的时候,我刚好在人民大学里做本科学生,我实际上也在看他们报纸上的照片,慢慢的学摄影,慢慢学会在这个行业中的成长。他们在这些方面有亲身的经验,拍摄的成果对我们各位都是一个特别好的一个机会,能够让我们分享重要的影像。

  改革开放30周年是伟大的30年,伟大的时代也制造出了一批伟大的摄影家,伟大的摄影家也由他们的优秀的影像生动地记录着这伟大的时代。小波跟李媚是两个著名的图片编辑,在她们的手下制作了千千万万的照片,选择、编辑、再现,她们对改革开放30年非常有意义的重要的视角。今天他们四个人将分成两组,分别展示他们拍摄跟编辑的作品。

  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在20世纪的80年代,到21世纪初也是新闻摄影的黄金年,对于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来说是这样的。看那段辉煌的历史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享受,我们很期待,请嘉宾开始!

  李媚:

  没想到今天是中国记者日,除了向记者们表示祝贺之外,在这里我要特别向一个中国记者,中国摄影记者表达我个人的尊敬,他就是我们在座的贺延光!就是说我为什么要在这里特别的表达?我觉得今天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让我特别表达对贺延光的尊敬,我一直认为在我们中国新闻摄影界,贺延光一直是走在前面的,凭着他的勇敢、热情、理性的思想,一直在为社会做着付出努力。今后的同学们都会进入新闻界的行业,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纪实摄影30年的线索请小波来主讲!

  陈小波:

  大家好!其实我准备了30年,我是从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准备。我想做任何一件事情应该了解历史,今天面对的大家是新闻界的学生,商量了一下,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决定如果好好讲还是扣住今天的主题,30年,我们用30年来中国纪实摄影界的名字。

  在中国纪实摄影好像在国外没有这个词,记录摄影转变而来的。我们可以从二三十年代的照片看到现在,中国的摄影是把新闻摄影、报道摄影、民族摄影等等都归纳在纪实摄影里面,我们今天不去分析这个说法对与错。

  应该说中国30年,我们严格按照30年应该是中国1976年这一个界限,1976年大家知道发生在中国最重要的事件当时很重要的参与者贺延光也在,当时成立了中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摄影组织,今天我们没有他们作品的演示,从摄影影会开始,在当时的很多地方陆续出现了一些摄影的群体,比如说上海有一个,最重要的还是摄影会,中国的很多很好的摄影师都产生在西部,西部出现了一个叫“陕西摄影群体”,他们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我们后来不停地提到的一个词“人文摄影”。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现在已经离开我们5年非常重要的摄影师侯登科的作品,常时间接触侯登科的很多作品,发现他是影像当中的天才,他留下了几万张的作品。

  (如PPT)这里不是他的原作,他非常著名的一本作品叫《麦克》,很多年都做这个报道。这本书在编辑的时候出现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侯登科在这里写了几万字的文字。

  李媚:

  在这本书里面照片没有在摄影界引起影响,文字获得了《中国作家》的刊物,当年的散文一等奖。

  陈小波:

  那本书也是中国比较重要的一本,那个时候就已经有图文书了,大部分的摄影者,出的书都是画册,但是那本书是很好的一本图文书。我们是侯登科的朋友,他长的样子跟这图片上的人长的样子基本上一样。

  李媚:

  刚才小波说起来,我是稍微补充一点。76年这个30年,在摄影界有一个说法,在整个中国文化界都有一个阶段性的划分,把76年以后,称作新时期,就是76年的新时期是区别于文革以前的那个时期,这个可能今后同学们,我说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化史的时候可能会碰到这样的一个关于时代分类的这样一种说法。

  另外,在中国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新世纪以后的纪实 摄影在摄影界普遍的提出来,我们同学们今后将看到的照片会发生一个问题,纪实摄影跟我们新闻学的报道摄影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但是为什么那个时候提倡纪实摄影,而报道摄影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论上特别是提法上的重视呢?是跟媒体的发展状况有极大的关系的。

  在中国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公众媒体是不发达的,就是在媒体上运用图片这样的杂志也非常的少,图文并茂的杂志是在90年代中期以后才真正的丰富和发挥起来的,因为这样的因素。所以说在中国的摄影界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报道摄影跟纪实摄影完全混合在一起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侯登科的作品,关于侯登科的评论里面一直说,有很多优秀的摄影师,但是真正的具有特定的个人身份的摄影师是极少的,我说的个人身份是什么?比如说工人摄影师、农民摄影师,或者是某个民族的摄影师,这是比较少的,但是侯登科是农民摄影师。一方面跟他的出身有关系,另外一方面是跟他的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他的拍摄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他只能在农村拍摄照片的人。

  大家可以看到,他的照片是里面的人在拍里面的人,农民在拍自己生活姿态的叙述。这里我说一个花序,在侯登科去世之后,我们为他做了一个展览,当时北京晚报登了他的一张 照片,三个在割麦子的人,说中间的人就是作者侯登科,为什么这样说?可能是这个记者看到侯登科的形象跟这个农民的形象很相象。为什么说侯登科是一个农民摄影师,这就是一个原因。变成了一种对于异域相同的心情,并非农村生活和农村人的记录。侯登科是这样的一个摄影师。

  小波:

  侯登科在去世的时候,我们一些朋友为他做了一本纪念集,当时请了很多学术界的朋友为他写文章,我们经常再做一些事情,除了把自己的工作放在摄影界里面,我们也希望其他的学科能够了解中国摄影发展的一个趋势。当时就有很多很好的学者,秦辉,他的评价非常高,是中国最好的历史学家了。

  我现在给大家想展示一下吴家林的照片。吴家林一生没有离开一个地方,就是他的家乡云南,他现在退休了以后,提出了一个观点,我现在就在我的50米范围内来拍摄我的家乡,但奇怪的是,就这样的一个摄影师,他在世界上,世界上有一本《小黑书》,选择全世界最重要的摄影师进这个序列里面,中国以及亚洲只有一个,现在我们看到的照片就是吴家林。明年美国的摄影节,我们入选参加的摄影师又是吴家林。

  我们现在可以看看吴家林的东西,他的东西很超然。有一些人可能刚看吴家林的东西的时候,看不习惯,包括我自己在内,但是他的东西是越看越有味。

  李媚:

  同学们可以把吴家林的照片跟侯登科的照片比较一下。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在自己生长的生活环境里拍摄的。侯登科的照片是叙事的,着重于事情的叙述,照片里面具有很多的情节、细节。吴家林的照片我自己本人觉得是典型瞬间影响的摄影师,为什么?他的照片能够被西方人如此的亲睐,这里面也有一个视觉的定位。无论是谁写摄影史都会给布列松重重的欣赏,发现了这个世界存在着一种非常有意味的形式。布列松一再强调他其实自己是一个超现实的摄影师,他不是一个纪实的摄影师。布列松更迷恋的是照片里面的人、环境、光线,在一个很奇妙的时间,突然之间瞬间击合在一起了。

  小波:

  这一张就是非常典型的。

  李媚:

  他一定会在各种关系在一个非常有趣味的视觉点上按动他的快门,一直在追逐着这种世界的奇妙的瞬间构成的摄影师。这是他跟侯登科的差异。

  小波:

  这就是作者本人,他也是基本上跟农民长的很像的人。中国记者摄影师应该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有非常重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的理论跟实践是在一起进行的。比如陕西情景,包括中原的鱼跟水。另一类的摄影师就是在记录,在记录里面得到非常的快乐。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吴家林,一个影子突然走过去。很多人看他的动物照片不知道为什么他要拍这些。恰恰奇怪的是最近几次他拿到了非常好的动物、人、环境,这一张在一本画册上做过封面。

  李媚:

  纪实摄影具有多重的意义,如果我们是对视觉感兴趣的人,我们会在照片里面发现无穷、丰富、视觉的意味,因为他是纪实的,是对现实生活的记录。这些照片也在客观上记录了这个时代和现实生活,记录了大量的日常生活。

  小波:

  纪实摄影最大的功能还有今天还有明天不会再来的一些场景,我昨天用很长的时间在新华社的库里面我去找新华社的老照片,50年的老照片,看的让我激动不已,我想我们现在看到的照片,可能在几十年之后,这些场景不在存在的时候,大家也会这样的激动,看这张非常典型的布列松风格。吴家林对摄影的感觉纯粹来自于自己的天生的感觉。这是他在国外拍的,我做他的访谈的时候,他说他在国外不会拍摄的,但他偶尔也拍到了这样几张照片。这是他比较著名的一张照片。

  在中国纪实摄影史上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叫朱宪民,这是他60年代开始拍摄的作品,他也是农民的儿子,他的家是在河套地区,后来他17岁的时候,去做一个照相馆的学徒。在60年代开始从事摄影。我在里面写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在那个时候仅存的拍老百姓的作品,他的意识比起当时,当时在中国拿相机的人差不多一万人,但现在很多人已经没有生息了。这就是他当时的朱宪民,他现在还在拿着相机。我们现在可以看到60年代的摄影的痕迹。当时摄影师的一种体制服务。

  李媚:

  刚才我说到我们关于年代的划分,76年以后是新时期,49年到76年以前叫做革命年代,有一种特定的影像方式,刚才看到的那些朱宪民的照片,集中和强烈地体现了革命年代的影像方式,因为时间有限,我们不能一一分析革命的影视年代是什么样的模式,它有固定的格式,一如灿烂的笑脸,非常好的用光处理,所有的东西都是高亢昂扬的。

  小波: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艺术现象,刚才我们说到的那些照片现在在艺术市场上卖的价格非常好,包括我们看到的这张照片,(如PPT)还有一个叫小庄的一个老太太,现在他们全部上了艺术市场,这也是值得人注意的景象。

  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朱宪民先生就开始拍这样的照片了。那个时候拍这种照片的那些摄影者里面他也是走在前面。而朱宪民最被人称道的是他拍摄黄河,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黄河的源头,一直拍到入海口,他现在还在继续拍,继续了20多年,我知道有好几个人在拍黄河,在这里面他拍的是最好的,最全面的。我们现在看到他的影像全部是黄河沿岸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这是他的家乡,他说我在这里面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觉得这位就是我的母亲,跟我母亲年轻的时候,一模一样。

  我们可以跟刚才的两位摄影师进行一下对比。在中国摄影界,如果一个人走到四五十岁,五六十岁的时候,不单单是影像的东西。我们有的时候可能看一张照片不觉得怎么样,当我大规模看他们照片的时候,这些照片里面都反映了摄影者思想的力量,为什么我们经常要看别人的很多的照片来了解他摄影的历程跟生命的历程。

  朱宪民在摄影上有一个非常大的长处,特别在群像中摄影的非常好。

  我们来看一下姜健的东西,姜健也被认为是国际上的摄影师,他最重要的题材只拍了三个,一个是我们现在放的叫场景,这是他80年代末拍的场景,用了8年时间,就是拍中原农村家庭的一些摆设、景象,他说他没有动过任何的东西。之后他拍了,在场景之上加了主人。他的两个题材,在国际上几年来一直在做展览,奇怪的人很多摄影师都模仿他的方法,不知道为什么所有人都没有成功,就他成功,这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

  这是姜健在连州国际电影界获的大奖,一共是三张照片。这是河南孤儿的档案。我觉得摄影师很多的时候是要有一个很好的想法,拍不是很重要,他说他这组照片是他有一次到法国摄影节,有一个展厅里面展的是盲人,这边是盲人的黑白照片,每一个盲人只问一个问题,当你能够挣开眼睛的时候想看到什么,每一个人回答的都不一样,想看到我的孩子、海洋等等,他就把那些盲人想到的东西展示出来了。当然不是完全模仿的。

  李媚:

  补充一点关于姜健的孤儿档案。有人提出置疑,他把这些孤儿的隐私,把他的个人隐私公布了,这些孩子们是在公众的众人之下,也有人对这些做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小波: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摄影师是我特别愿意展现出来的摄影师,这个摄影师是在中国摄影界非常特殊的摄影师,叫做吕楠,我们今天展现了两个,一个是关注天主教的专题,还有一个是西藏,一共三个专题。很多人在中国拍关于宗教的照片,目前拍的比较好的吕楠是其中之一。我们在每一个画面里面都可以看到有一个象征性的图式。很多人去拍西藏,吕楠拍了八年西藏,待了四个村庄,他基本上是背一大包书放一个音乐,他在这个村庄里面被人非常的熟悉了,所以才拍到这样的场景。一会儿我们会看到很家庭化的一些场景。这是我们原来在其他人的西藏影像里面很难得看到的东西,非常安静,有一种非常古典的韵味。

  我们看一下一个叫彭祥杰,也是一个陕西的摄影师。

  李媚:

  前面我们放的摄影师都是属于50后的摄影师,他是40年代的摄影师,彭祥杰他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摄影师,如果从代来说可能跟前面的(后灯可)不是一代,(后灯可)是他的老师。他是一个业余的摄影师,因为他有其他的工作,这组都是他完全用业余时间在陕西周围的,城乡结合部的地方拍下来的照片,他花了很多的时间一直在跟踪,最后跟这些人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几乎成为最信任的人了,所以他才能够拍到这样的照片。他的照片是属于那种,一方面用叙事的方面记录他们的生活,另外一方面摄影师对于影像的那种认识。具有他一种个人的独特的表现力。他的这种影像,实际上是有某种抒情性质的,很温暖。同时,对他们比较残酷的生活,又有比较深切的细节的记录。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小波:

  下面我们看一组摄影师,河南的一个景象,百花园。

  李媚:

  关于环境污染的,他拍的全部是塑料袋。

  小波:

  这个人是一个警察,是一个非常用心的人,他为他自己的技术作品起的名字叫“百花园”,中国特有的一种景象。我们看一下他的“囚笼生活”。

  最后我再介绍几个,这是在中国摄影界有一些年轻的摄影者,他们现在掌握了用社会学跟人文学进行记录。找了三位。王征,回族的摄影师,记录了生存的西海部,他原来也是拍花花绿绿照片的人,他用这种形象来记录他自己,他的民族。好的摄影题材是需要时间的。画儿,她是一个女性,她待的农村是只有28户,要翻阅这样的山,翻阅12座才能进去,在这28座的村庄,叫做“画儿”的女性待了整整5年,最近她在北京。

  李媚:

  在90年代末期以后,有一批摄影师开始进入影像人类学的这种工作方式,他们去做这个田园调查,画儿她是一个非摄影者,画儿在做这个调查中,用的是图片阶段,图象的手段变的异常的重要,画儿的作品是田野调查的工作方式,区别于前面我们所看到的那么多的摄影师。王征曾经也建立民族制考察的方式,但是因为他的个人的生活变化,他没有做下去。

  小波:

  我们可以看到画儿在半夜去拍摄了葬礼,都是一个背景的介绍。画儿的摄影书还没有完成,但是她已经被北大的教授认为,将来可以作为社会学教材的一个范本。

  我们看到的黑明,用十年的时间记录了一个村庄,黑明去年被香港大学想聘为访问学者和研究生,香港学者认为中国具有有这样的能够用影像和文字同时完成社会学研究的摄影师,是要给他提供10万元的港币,最后因为他的英文不能过关,最后没有过关。黑明的道路很奇特,只有40出头,出了16本出版物,大部分的出版物都是比较好的。

  我觉得无论用什么样的记录方法记录,只要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我们就能为中国的摄影史留下痕迹。

  李媚:

  我其实还想对同学说,纪实摄影到今天,开始出现了一些观念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区别于我们前面所看到的那些照片,我有一个观点。今后的纪实摄影师应该是社会工作者,就是因为他的拍摄成果应该密切跟社会发生关系,跟对象发生关系。吕楠这样著名的摄影师还有很多,他们的照片跟当事人没有关系,而且几乎跟中国的社会生活没有关系。未来我希望同学们更注意的是一方面研究影像对社会生活的记录,同时要研究照片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以及拍摄对象的关系,可能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黄文:

  我觉得像小波跟媚姐放的至少一节课的时间放这样的摄像。有机会开一本这样的课,请这样业界优秀的人员在这儿给大家做系列的著名作品的介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捷径。能够把多年的研究成果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得到一个接受。也给大家这个行业的发展一个清晰的脉络,整个的进程跟中国摄影人的成果。

  跟主讲嘉宾的结构上,看出来在摄影行业当中的一个特点,基本上是男耕女织的。王文澜、贺延光都是前进工作者,都是在田野工作,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在各种各样的新闻事件的现场出现,他们拍出来的照片会送李媚、小波这样的编辑手中。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婧)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