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韩国友人曾问他的中国朋友:中国有端午节吗?中国朋友欣然回答:当然!韩国友人再问:既然是节日,为何没有假期呢?中国朋友不禁哑然……
11月9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正式向社会征求意见,拟将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确立为国家法定假期,有望改变“传统有节、现代无假”的尴尬。
其实,对于传统节日,老百姓都有一种特殊情结。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正月十五的元宵,无一不销售火爆。每年除夕,成千上万的游子更是风雪无阻、归心似箭。忙碌与纷扰中,现代人体味着传统的“不同寻常”。但是,对于传统节日的来历与风俗,许多年轻人往往一知半解,倒是某些“舶来节日”渐成时髦,一些传统节日氛围反而渐淡。由此我们更应认真梳理、审视、感触传统节日具有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
比如,清明是我国惟一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春耕春种好时光。春回大地,远足踏青,扫墓祭奠亲人,缅怀英烈,感悟人生。新的季节,带来新的希望。感怀与感恩中,已在谱写新的人生篇章。
举杯邀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寓意团圆、圆满。仰望皓朗明月,体味嫦娥奔月的凄美,心怀“千里共婵娟”的美好,人们当忘却平日的烦恼,或回家团圆,或通过现代通讯手段,释放对亲人的挚爱。
至于端午节,自古就有祈福康健的上佳涵义。人们悬菖蒲、熏艾草、打扫房间、祛除蚊蝇;赛龙舟、食粽子、读《离骚》,更是在纪念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不仅如此,端午龙舟还寓意着奋进与拼搏。由于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划龙舟将“龙的传人”这一标志性符号淋漓尽致地展现。所以,端午节可谓最早的“爱国卫生运动”。
一系列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折射出丰富的人文理念,凝聚着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情感精髓,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而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传统节日则是传统文化的上佳载体。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如今,有关部门提出将重要传统节日列入法定假日,体现出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则是以人为本、民主决策的重要体现。通过调整假日制度,人们将更多地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欢愉,传承中华文化的薪火。
没有精神寄托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没有文化传承的国家,很容易变成盲动的躯壳。在世界各国均强调保护本民族特色的当下,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继承、发扬自身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与人文精粹,同时也应向更广大的范围传播推广,从而推进和谐世界建设。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