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 “绿芽”萌动——山东构筑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绿色生态长廊” 新华网济南11月11日电(记者韩洁、王海鹰)一望无际的芦竹林,郁郁苍苍地蔓延到水边,白鹭悄然驻足,游鱼时而划出道道波纹,野鸭飞快地从水面掠过……
这是山东南四湖一片旖旎动人的湿地风光。
然而就在3年前,这里还是成片的麦田和豆田。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和四面八方注入的工业污水曾使南四湖的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充当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其水质直接决定东线工程调水的成败。
从扼住上游工业污水源头,到修复数万亩生态湿地,再到大面积退耕还湿,近年来,南四湖流域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南水北调水质保卫战”,一条“绿色生态长廊”正沿湖岸延伸,昔日湖水澄碧、红荷映日、渔帆点点的美景正逐步再现。
南四湖地处山东省南部,由微山湖、昭阳湖、南阳湖和独山湖连接而成,面积1266平方公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使南四湖约38万亩湿地遭到破坏,水面缩减了近1/5。
在加快治理上游污染源的同时,2005年,山东省在南四湖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新薛河入湖口开始“退耕还湿”尝试,从南方引进湿地作物芦竹推广种植。政府对退耕农民给予生态补偿,并与3家造纸厂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第三年芦竹进入丰产期后,农民每亩收入可达750元左右。
如今,南四湖人工湿地及湿地保护区已扩大到6.5万亩。试验表明,湿地净化系统对COD(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约为50%,对总磷的去除率为60%,对氨氮的去除率为65%。
“湿地就像一道绿色屏障护卫着南四湖”,山东省环保局副局长张波对记者说。2006年与2000年相比,在流域内GDP增长156%的情况下,南水北调调水沿线21个可比考核断面COD浓度下降了73.5%。今年前9个月,与去年同期相比,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2001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开工,很多人担心南四湖水质污染可能是东线工程的“心腹大患”,如果无法治理到三类水的调水标准,污水一旦北上,就会使东线彻底沦为劳民伤财的工程。
为了整治南四湖上游的工业污染,从2003年开始山东省陆续制定了调水沿线、造纸、燃煤电厂等12项远远高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地方排放标准,如草浆行业国家规定的COD排放标准是450mg/l,山东省现在标准是300mg/l,到2010年将降低到120mg/l。
张波说,实际上,近年来经过关闭不达标造纸厂、安装脱硫设施等一系列治理措施,南四湖流域上游排污企业已经全部实现达标排放,一些大的造纸企业COD排放甚至已提前达到100mg/l。
最新检测数据显示,南四湖唯一的出湖口——韩庄运河台儿庄大桥断面今年头42周内,只有8周氨氮略微超标。
张波说,这意味着在没有任何外来水的情况下,山东已经有能力把南四湖基本治理到三类水标准,“这实际上向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递交了一份答卷——东线工程不会因为水质污染成为问题。”
张波说,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思路,山东正在探索的流域治污举措就是落实十七大精神,打造生态文明的一种创新。把污染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解决面源污染与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把流域上下游治理结合起来,把治污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结合起来,把人的努力和自然净化结合起来,使流域治污成为科学、系统的有机整体。
循着这一治污思路,山东省正在组织全省17个市编制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同时也进一步强化其他领域的环境治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