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铁桥
“将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调查问卷放到网站首页新闻版块的头条,这是非常罕见的”,某门户网站一名编辑告诉记者,网站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民意调查,但往往都不会在显眼的位置出现。
她还注意到,在调查问卷后面,“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公布了3个电话号码,供民众打电话表达意见。
在调查问卷的《前言》中,“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表示,在公布方案前,他们已经组织召开座谈会和进行问卷、电话调查。比如,他们曾组织召开了多个座谈会,分别征求部分全国和地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社会团体,有关专家学者和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的意见。同时,通过有关网站进行问卷调查,在部分城市也进行了电话调查。经过一年多的多方研究论证比较,才形成目前的调整方案。
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黄涛表示,中国民俗学会一直在参与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国家法定假日和传统节日休假课题的研讨。
“从最初的研讨到方案的形成,以及方案形成后的民意调查,充分体现了政府部门的开放心态和决策民主化。”黄涛说。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魁立也表示,节假日调整是牵涉到全国十几亿人的大事,尤其是把传统节日纳入到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中,更是关系到民族历史和文化建设的大课题。他表示这次节假日调整,大量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作为研究者,能够将科学研究与经世致用结合起来,提供智力支持,尽知识界的社会责任,感到非常高兴。“征求民意的形式,本身也是对民族文化传统一次极好的提醒。”
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告诉记者,他们通过三个渠道提交了课题研究报告,一是通过民进中央直接提交国务院,二是以课题组名义提交全国假日办,三是通过全国政协提交给国家发改委。“从目前公布的方案来看,大部分与我们课题报告结论是相同的。”
而众多的普通民众则通过网络、打电话发表意见等方式,参与这一公共政策的决策。
既然是开门征求意见,就会有不同的声音。比如最近几天,媒体就广泛报道了为数不少的反对取消“五一”黄金周的呼声。
蔡继明认为,通过民意调查的方式征求意见,反映了党和政府以民为本,重视社情民意。
事实上,开门立法、制定政策公开征求意见,这并不是第一次。今年3月25日,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的决定,就业促进法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而自全国人大成立以来,这已经是第14部全文公布征求意见的法律草案。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
公开听取公众意见,作为民主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走向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