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据统计,山西旱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9.4%,其比重居北方旱区各省之首。缺水,已经成为制约我省农业生产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最大障碍,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文明型社会的主要瓶颈。
因干旱,我省每年数百万亩农田不能适时播种;因干旱,我省平均每年减产粮食20亿公斤,几百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解决这些问题,靠大规模集成技术的应用,这就首先需整合科研力量,实现创新主体集成,促进技术的全面突破;通过实施集成技术体系,强化科技对生产的引领和指导,为全省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持续支撑。
科学架构 建立新型集成创新体系 旱作节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通盘考虑,系统研究,进行战略思考和整体规划。同时,旱作节水涉及生态、生物、水利、农艺、管理等诸多学科,它需要大量创新技术的集成,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以创新主体的集成为基础。
但计划经济沿袭下来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及专业性过强的科研机构设置,实际上造成了集成创新主体的缺位,也削弱了科技对生产的指导作用。为此,省委、省政府对旱作节水农业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四大工程之一,列入“十一五”规划,要求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积极推广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到2010年,基本建成节水灌溉农业体系和节水型旱作农业体系。
省科技厅出台多项创新政策,搭建创新平台,2006年设立了由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主持的“山西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攻关组包括主持单位——省农科院旱农中心,协作单位——山西水利电力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小麦所、谷子所、作物所,阳曲县农业局共8个单位、10个学科60余人。这就实现了创新主体的集成,为以集成为主要特色的项目实施和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
在现有体制下,依托项目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成创新主体,不仅能在全省范围内优化有限的科研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科研力量的整体优势,促进科研单位之间合作机制的建立,促进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的融合,还能促进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的改革。
集成创新 促进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有了大项目平台,再依托创新主体集成的新思维,生产现状、面临问题、关键症结等就更系统地得以呈现。在此基础上,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也就具有了综合性与全面性。这样才能找准科技工作的切入点、突破口,不仅可为重大专项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也可为新一轮旱作节水科技创新构筑战略框架,真正促进旱作节水农业科技及旱作节水农业的科学发展。
结合战略研究及框架构建,我们充分挖掘以往诸多单项技术的研究积累,以大集成的思路规划项目,制定了符合山西省情、有针对性的项目目标:即通过四大示范工程建设和三项专题研究,根据山西特点,引进先进、适用的单项技术,依靠以集成为特点的自主创新,研究开发与各生态区特点相适应的生物生态节水、集雨蓄水补灌、土壤水库营建、设施节水精灌、旱地资源高效转化等5—6个大的规范化技术体系;集中解决制约山西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8项关键技术;培养造就一支专业结构科学、年龄层次合理的旱作节水科技攻关队伍,建立起具有山西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并促进山西旱作节水农业在现有水平上的跨跃式发展。紧扣项目目标,我们制定并采用了以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技术核心,在技术攻关上,突出关键技术,注重集成配套,体现实用高效;在技术创新上,以集成创新为重点,原始创新为基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保障;在示范应用上,突出区域特色和技术针对性,服务区域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技术路线。
根据全省几大生态区的不同特点及存在问题,项目已设立了四大示范工程:即南部(襄汾)旱垣麦果旱作节水高产高效示范工程、东南部(长治)旱地玉米高产高效示范工程、中部(阳曲)旱作节水综合(杂粮、蔬菜)示范工程和北部(河曲)风沙区生态型旱作节水示范工程。每个工程由项目组的一个专业所主要负责,其它相关单位参与协助,任务明确,责任到所,形成项目组内各有侧重的子项目组。落实在技术层面上,则表现为,每一个工程确定1—2项核心技术(主体技术),由核心技术带动相关配套技术,形成一个大的技术群来共同支撑。目前这些集成配套的创新技术体系在各生态区已经显现出明显效果。
凭借大项目的创新思路、组织形式、技术平台和队伍基础,我们在2007年一年之内拿到了两个国家“十一五”旱作节水农业支撑计划项目,走出了娘子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队”队员,并组织起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攻关队伍,使山西在国家旱作节水科技创新领域异军突起,正在成长为一支重要力量。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们正在筹备申报的国家旱作节水工程技术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思考及建议 “管理+科技”才能真正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鉴于农业科研的公益性,政府不仅制定创新的政策,更是科技投入的主体,因而很大程度上也是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现阶段,建立管理+科技的科学机制,有助于促进真正高效率的科技创新。
旱作节水重点要放在“节”字上:科学节水,节水观念要改变,开源固然重要,节水才是根本。在工程、生物、农艺等诸多节水措施中,生物节水和农艺节水应是重中之重。工程节水须与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密切结合,做到有限补灌、精量灌溉,充分重视发展半旱地农业,即使是水地也要当成旱地来经营,方为长久之计。
旱作节水既然是影响全省经济发展格局的战略性工程,对全省农业发展举足轻重。那么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旱作节水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要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保障,真正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精力专一的研发队伍,保持全方位强有力的协作攻关。根据山西实际进行以集成为核心的各种创新,在几大工程试点基础上,逐步建立有区域特点、服务区域经济的旱作节水科技园区,进行高技术含量、适用、可操作性强、生命力强的综合性科技示范,产生强大的引导带动作用,取得成效,加以推广,快速提升旱作节水农业的整体水平。同时,对一些深层次的技术难题,组织大型的联合攻关或专题研究,形成几个足以支撑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大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山西省情所迫切需要的。
王娟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