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菜农20年种大棚话变迁
新华社记者 韩洁 王海鹰
一钻进菜农李贵朴的温室大棚,暖烘烘的气息扑面而来,翠绿的菜椒已经有半个拳头大小,嫩嫩的煞是可爱。李贵朴现在三个大棚中一个种菜椒,两个种黄瓜。
李贵朴是我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最早搞蔬菜大棚的菜农之一。
1984年,他的第一个温室大棚只有20米长,如今三个大棚长度达到240米。
20多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他家的大棚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自己刨坑盖棚到使用挖掘机、从手动卷帘到自动化卷帘机、从生炉子给大棚取暖到自动控温的冬暖式大棚,这些变化让年过半百、脸色黝黑的李贵朴感慨不已:“农业科技就像给大棚插上了翅膀,大棚越来越现代化。”
农田机械化护理让李贵朴种菜越来越轻松,而随着品种改良和技术提升,蔬菜产量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以前一年种两茬,一茬秋后,一茬早春,黄瓜产量最多500公斤。现在只种一茬,一天采摘量比以前一年的产量还多。”
尝到了甜头,李贵朴对改良蔬菜品质更加上心。“现在都讲究吃的质量和安全,我们种的无公害蔬菜只使用土杂肥和一点高效、低残留农药,全国各地的蔬菜收购商就是奔着安全和质量好来的。”
作为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寿光掀起了我国的“菜篮子革命”,结束了冬季北方人吃不到新鲜蔬菜的历史,目前这里的无公害蔬菜大棚已经发展到80多万亩。和李贵朴一样,这里的菜农个个对“捕获”新技术和新品种特别敏锐,每年寿光蔬菜科技博览会上展示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很快就会出现在他们的大棚里。
新品种和新技术在开阔菜农视野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目前,仅蔬菜一项,寿光菜农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3500元,占年人均纯收入的一半还多。
据新华社济南11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