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新华网上海11月12日电 (记者 张建松)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12日从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程,乘坐改装一新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奔赴南极,执行中国2007-2008年度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
根据计划,“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后,第一站将到达韩国济州岛,接韩国的卡-32直升机和机组人员上船,此后将直接奔赴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停靠补给后,先到中山站卸运物资,后到长城站卸货,再到阿根廷装载由国内通过海运先期到达的物资,再次转运到长城站,然后返回到中山站,再经澳大利亚,到香港加油后,预计2008年4月回到上海,全程27697海里,计划四次穿越西风带。
队由188名队员组成,是自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考察。除乘坐“雪龙”号科考船奔赴南极外,还有部分考察队员搭乘智利飞机赴南极长城站。
专程来沪送行的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表示,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是第四次“国际极地年”(IPY)中国行动计划的首航,是中国在南极内陆建第三个考察站的起步年,是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的关键年,具有重要意义。
考察队将围绕中国南极内陆站建设选址、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项目、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现场实施这三大主线,完成37项科学考察和10项后勤保障工作,特别是实施中山站至内陆冰穹A地区综合考察,将为中国南极考察向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科学考察方面,计划执行的37项任务还包括在长城站开展生态环境演变研究、法尔兹半岛生物多样性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南极冰藻研究等,在中山站开展极地机器人研究、埃默里冰架地质考察、中山站海-冰-气相互作用观测、不同环境因素对队员生理心理的影响等,同时开展南大洋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南极磷虾的种群变动、中美合作的南大洋碳通量观测等科考项目。
在后勤保障方面,此次任务将重点改造长城站,建设科研办公楼、综合活动中心、废物处理栋、污水处理栋、锅炉房、铺设室外管线、储油罐基础及远程通讯网络系统。同时在中山站完成车库建设、拆除科研栋,完成鸳鸯群岛新建码头三期建设。
刚刚经过7个多月紧张改造的“雪龙”船,船体、轮机、电气和科考改造等四个部分都得到全面增强。船上满载了中山站、长城站所需的油料,同时还装载了25吨吊车、装载机、挖掘机、越野车等作业车辆,运到长城站执行建设任务;还装载了4辆卡特比勒挑战者雪地车、5辆德国雪地车、生活舱、2个居住舱和发电舱,到中山站执行冰盖考察和建设等任务。长城站更新改造需要的部分建设物资,还将通过商业海运渠道运到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再由“雪龙”船接到长城站。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次南极考察活动将围绕长城站、中山站两站改造,实施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和确保内陆站建设选址这三大任务一一展开。
今天“雪龙”号科考船正式起锚开航,它将远赴极地执行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任务,这150天的航程它将遭遇怎样的风浪和艰险?这第24次南极科考它又将肩负着怎样的使命?本报记者为此独家采访了将要再次挺进南极内陆最高冰穹A的科考壮士———徐霞兴,他在一一解答记者疑虑的同时,也让记者触摸到壮士一颗为科学奉献滚烫的心!
极地的所有权如何决定?这场“争夺战”对中国将产生怎样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海洋局的专家。
(责任编辑:车东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