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月,我任外交部发言人,并作为申奥代表团的新闻发言人,随同北京申奥代表团飞赴摩纳哥,参加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将决定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
从宣布我出任发言人到出征蒙特卡洛,只有短短两个星期的时间,形势相当严峻,可以说是一场恶战。
当时有媒体宣称,中国人外语不行,没有资格举行奥运会。虽然是学法语出身,但一到蒙特卡洛,我就主动向带队的李岚清副总理请缨,建议用英语开一场发布会,得到同意。记者招待会结束后,我走下台时,一位美国老太太主动上前拥抱了我,并夸我讲得好。在蒙特卡洛的这场辩论后,我感觉到,虽然一方面有人在非常猛烈地攻击中国,但另一方面中国申办奥运会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而且人气还在上升。
2001年,我任驻法大使,与中国的第二次申奥不期而遇。与第一次申奥在第一线与西方记者唇枪舌剑不同,这一次,我是在巴黎为中国申奥展开外交攻势。
北京跟巴黎同时申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我从形势上分析,巴黎很有优势,但北京这次的优势更多一点。毕竟,从大的局面看,从1993年至2001年这8年间,中国的进步是巨大的,我在国外更能感受到中国进步带来的变化。在外交场合,人家对我什么态度,我能感觉出来,世界在重新认识中国。
申奥结果揭晓的那天,我和夫人受巴黎大区主席的邀请去参加一个冷餐会。餐会上,大家要一起收看来自莫斯科的申奥实况直播。到了会场之后,法国人很吃惊,中国大使怎么也来了?我跟他们说:“你们胜了我来祝贺,北京胜了你来祝贺我。”宣布结果的时候,法国人先是很失望,接着纷纷过来向我们表示祝贺。这一天我终身难忘。
奥运会在中国举行是自1896年奥运会诞生以来的第一次,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必将是全世界最关注中国的时候。一定要把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弘扬团结、友谊、和平等奥运精神的奥运会,给全世界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邓亚萍提出,奥运会不能只盯着金牌,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行的时候,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此,外国人接触到的每一个中国人,在他眼里就代表着中国。外国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了解,是通过具体接触才一点点深入下去的。
因此,我们不能老是盯着金牌,我们更要展示一种形象,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礼仪风度,让全世界知道:中国是个进步文明的国度。
(作者为外交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