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昌云)昆明开关厂的全国劳模郑淮和一再对记者声称厂里对他“太过分了”,原因是企业给他的报酬超出了他的接受底线———他的报酬比5年前激增了近10倍。但该厂董事长李路说:“对有贡献的人我们就是要使他名利双收。
”郑淮和的好运来自省市工会技协和该企业工会积极探索构建机制,保护工人非职务发明等知识产权的有益尝试。
云南工会技协针对一些企业不重视工人的非职务发明创造、导致一些核心技术外流的现象。近些年一直在积极探索“慰留”工人发明者的办法。其中,昆明市总工会作了富有成效的尝试。
市总技协办主任高云梅说,国企要对发明创造有贡献的职工奖励有一头体制“拦路虎”———职工业余利用企业的经费、设备、原材料等搞技术发明,其发明的净收益无法界定到底哪部分归国家,哪部分归职工个人,“弄不好会被认为是国资流失”。
企业工会所属职工技协的资产经相关政府部门核定为不属于国有资本,这样就可以作为技协的资本参股创办股份公司。而此时成立的公司既有技协的股本金,也有工人发明者以技术作为无形资产入股,还有其他职工的现金股份。“工人发明者再通过股份公司经营产生效益后,依法分得属于他的那一份,当然就没有任何法律风险了,而且比企业领导随意给的奖励高得多。”
按照这个思路,2004年11月,昆明市总技协和昆明开关厂协力成立了“昆明昆开专用数控设备有限公司”,郑淮和以现金和技术各一半入股,占总股份的38%。现年55岁的郑淮和于1989年成功发明了第一代“母线折弯机”,迄今已经发展到第七代,他一共发明了“母线加工专用设备”达9种。
对于昆明市总和昆开工会的有益探索,省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卢正国说:“许多职工像郑淮和一样作出了成绩,但由于多种原因不好向企业索要应得的报酬,有的企业因此获得巨大的收益,但工人的智慧劳动却被忽视,有的领导给点"随心功德",有的什么都不给,导致工人权益受损,技术流失,企业受害。”
省总技协办主任金毅认为职工的合法权益除了安全权、劳动权、报酬权等直观权益外,还有较为隐蔽的技术权益,其中,职工很实用的非职务发明革新,就是一种知识产权。
据介绍,昆明市总已经在云南机床、昆明开关厂等七八个企业试点,实践证明效果总体很好,以后要逐步在企业尤其是在具备条件的国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