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身边的感动——助残助孤人物系列:我们陪您一起慢慢变老
60多年前,冀中回民支队连长沙永增到饶阳养伤,并落户到饶阳郭村。此后,村民尹景山一家三代人爱心接力60多年,使这位孤寡无依的老功臣安享着天伦之乐—— “爷爷,我们最喜欢听您讲过去打仗的故事了,再给我们讲一个吧!”“呵呵,孩子们,好!好!再讲一个……”深秋的午后,一位须眉皆白的老人安详地坐在屋前的轮椅上,暖暖的阳光映着老人舒心的笑意。
“儿孙们”亲亲热热围在老人的膝下,众星捧月般簇拥着,欢声笑语飘荡在这个普通却温馨的农家小院里。
看到这个和谐而温馨的场面,谁能想到,这家人和老者,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亲人”——60多年前,冀中回民支队连长沙永增被安排到饶阳养伤,并落户到饶阳县郭村。善良淳朴的村民尹景山一家三代人爱心接力六十年,使这位远离故土孤寡无依的老功臣,安享着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神枪英雄”落户异乡 今年85岁的沙永增气色很好、头脑清晰。他向笔者讲述了60多年前的往事。
当年20岁的沙永增,怀着满腔热血参加了威名赫赫的冀中回民支队,由于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很快便当上了连长。沙连长“三枪打死俩鬼子”、“神枪退敌”的故事在当时传为佳话。
1944年底,转战到青县的回民支队趁夜攻打火车站附近的敌军据点,沙永增被一颗流弹打中右胯受伤!根据组织安排,他住进了流动的和平医院,并随医院辗转来到饶阳县郭村和平医院二所。先后三次大手术,沙永增的腿总算保住了,却落下终身残疾。
当时,村民尹景山主动提出,自己家人口少,可以把沙永增接到家里照顾,从此,两个人成了没有血缘的亲人。解放后,沙永增分到了房子和土地,成了正式的郭村人,并和尹景山作了邻居。沙永增因为负过伤腿脚不便,一些粗重活都是尹景山和乡亲们帮他做,逢年过节,尹家也少不了他的碗筷。
虽然腿脚不灵便,沙永增仍不忘为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他在村里当过民调主任,为郭村调解了不少民事纠纷。他还当过义务护林员,年节时还负责粮食补助等钱物的发放,直到年纪大干不动了才“退休”。71岁的村民王树枨至今提起沙永增,仍感激涕零。作为老荣军,沙老每月有十来元优抚金,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能领着国家发的钱,令乡亲们好生羡慕!沙永增也很慷慨,谁有难事就借给个两三元,从没往回要过。王树枨本人就借过三块钱,沙永增见他的鞋实在是不能穿了,还给过他一双部队发的上好皮鞋。在那吃不饱穿不暖的年月里,这就是天大的恩情!提起这事,沙永增却淡淡一笑:“当初打仗不就是为了咱老百姓?这优抚金本来就是国家发的,回报给乡亲们,不正应该?”
老英雄的新家 沙永增一生没有结婚,尹景山就像是他的亲兄弟,尹景山的儿子就像他自己的孩子。1968年,尹景山的儿媳田桂荣进了门,自然也把沙永增当作长辈来敬重。尹景山夫妇先后去世后,田桂荣就主动接过了义务照顾老英雄的担子。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年己六旬的沙永增患上了脑血栓,行动更加不便。在他治疗期间,田桂荣日夜守候在他身边,孩子们也懂事地帮爷爷擦脸洗脚。
沙永增的房子年久失修屋顶漏雨,田桂荣说:“老沙叔,干脆你搬过来和我们一起住吧,我管你。”就这样,沙永增再次住进了尹家,组成了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特殊家庭。
在田桂荣家,沙永增享受着最高的“礼遇”。老人住的是当时最好的西厢房,锤了房顶,粉刷了墙面,四壁光亮雪白。因沙永增是回族,田桂荣一家还改变了原来的饮食习惯。遇到老人上火吃饭困难,田桂荣就一勺一勺喂。老人双脚常年肿胀,穿不进买的鞋,年已六旬的田桂荣就为老人做鞋穿。老人生有脚癣需要经常泡洗,有时田桂荣一天要给他洗两三次脚。老人右脚趾失去知觉,她就边洗边按摩,擦干后又把一个个弯曲的脚趾甲剪短修齐,刮去双脚跟上的老皴,让老人感觉轻快舒服。
2000年秋,田桂荣的丈夫患上了脑血栓,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偏偏祸不单行,一年以后,沙永增的脑血栓复发。照顾两个病人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田桂荣的肩上。地抛了荒,儿子不得不放弃打工回家打理田地,抽空还要靠砌井磨墙打零工挣点钱,即使这样,收入也只能维持一家四口的正常生活。
一家三代接力传爱心 沙永增虽然身体不灵便,但是头脑清醒思路敏捷,他体谅田桂荣的辛苦,白天尽量少喝水少吃流食,晚上一个人想办法起夜,最大限度地减少田桂荣的负担。毕竟己经86岁,身体不适的时候老人也会把屎尿拉到裤子里。虽然老人不愿说,但细心的田桂荣看到老人直眼或木呆的神态,就赶紧帮老人脱下脏衣服,换上干爽的衣裤。当她第一次红着脸为老人清理大小便时,不仅自己双手颤抖,老人也很难为情。看到老人不安的眼神,田桂荣一下子释然了,坦然地笑着说:“叔,过去您为革命打仗流血,今天我这晚辈人就该照料好您的生活,咱一家人还有啥磨不开的?”老人顿时热泪盈眶,来串门的乡亲眼泪也“唰”的流了下来……
田桂荣如今已是儿女成群,孩子们都像对亲爷爷一样孝敬着沙永增。大女儿王金转,每周都要回来看望爷爷,尽管家境并不宽裕,却大包小包没从空过手。儿子王金斗更不用说,忙完了里里外外的活儿,就带上孩子来到老人膝前,家长里短的陪老人聊天解闷。田桂荣的孙子对沙永增更是依恋,一放学就往老人屋跑,给老人讲笑话,听“老爷爷”讲战斗故事。祖孙几代人的欢声笑语,将老人那些寂寞难熬的岁月点缀得多姿多彩。
有关部门曾几次动员沙永增去县光荣院,老人就是不肯:“在这就挺好,不给组织上添麻烦了,再说,我也离不开这个家。”
本报通讯员 宋振雷 本报记者 陈凤来
精品栏目推介
· 杨柳青
· 燕赵论坛
· 纵横谈
· 一线写真
· 世说新语
· 明星传真
· 名家
· 直笔春秋
· 心灵独白
多媒体数字报纸
快速阅读 全屏阅读 下载阅读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服务条款 广告业务 实习申请 网上投稿 新闻热线 友情链接
河北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center 2000-2007河北新闻网常年法律顾问:河北得正律师事务所李海峰 郝斌 虚假报道 有偿新闻 低俗之风 不良广告等问题 举报电话:88631166冀ICP证030017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