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辉于1988年1月上台后,逐步抛弃一个中国政策,并与岛内外“台独”分裂势力沆瀣一气,千方百计地进行分裂活动,直至抛出“两国论”,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发展,严重阻挠了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为台湾当局领导人。
李登辉上台之初,由于自身地位不稳,在两岸关系上仍延续了蒋经国有关一个中国、“反共复国”、反对分裂国土等既定政策。1988年2月23日,他在继任后的首次记者会上说:“中华民国的国策,就是一个中国的政策,而没有两个中国的政策”。此后他还多次公开表示,“中国只有一个,应当统一,也必将统一”,“我们一贯主张中国应该统一,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一个中国原则是最高原则”。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严重挫折。美国认为原来为牵制苏联而形成的中美关系的战略基础已不复存在,继续发展的中国将成为美国强有力的潜在敌人,因此加紧对中国进行分化与西化,包括利用台湾问题对中国进行牵制。而以李登辉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亦力图利用国际形势的变化,配合西方反华势力的图谋,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
从90年初开始,李登辉逐步背离一个中国原则,相继鼓吹“两个政府”、“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台湾已经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国名就是中华民国”,自食其言地说他“始终没有讲过一个中国”,胡说“中国这个词是含糊不清的”,宣称“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互不隶属的两个主权国家”。在李登辉的主导下,台湾当局先后抛出“两岸分裂分治”、“阶段性两个中国”等主张,宣扬“与其说一个中国,不如说一个分治的中国,就像现在的韩国、过去的德国或越南一样”等主张。李登辉还纵容、扶持“台独”势力及其活动,使“台独”势力迅速发展、“台独”思潮蔓延泛滥。
在李登辉的主导下,台湾当局还采取了一系列分裂祖国的实际步骤。在政治上,推出一整套以“中华民国在台湾”为中心内容的“宪政改革”方案,力图通过“修宪”建立与制造“两个中国”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在国际上,以“金钱外交”为手段不遗余力地进行以制造“两个中国”为目的的“拓展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力图使台湾获得“独立的国际人格”。1993年以来,连年推动所谓“参与联合国”活动,甚至提出要以10亿美元购买进入联合国的“门票”。在军事上,大量向外国购买先进武器,谋求加入美日筹建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以组成某种形式的军事同盟。在思想文化上,鼓吹“台湾生命共同体”,推动“本土化教育改革”,修改教科书,图谋抹杀台湾同胞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中国人意识和对祖国的认同,挑起台湾同胞对祖国的误解和疏离感,割断两岸人民的思想和精神文化纽带。
1999年以来,即将于2000年5月下台的李登辉加快了分裂祖国的步伐。5月,他出版《台湾的主张》一书,鼓吹要把中国分成七块各自享有“充分自主权”的区域。7月9日,他彻底撕下伪装,公然将两岸关系定位为“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企图从根本上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破坏两岸关系特别是两岸对话谈判的基础,破坏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两国论”公然挑战一个中国原则,赤裸裸暴露了李登辉蓄意分裂中国领土和主权、妄图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的政治本质。
李登辉在这时抛出“两国论”,绝非一时的即兴之作,而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分裂行动,具有其险恶的政治图谋。
一是企图影响和操纵台湾当局的政策走向。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改选在即,李登辉自知在位时日不多,为使自己的政治路线能传接下去,他抛出“两国论”为即将到来的大选定调,试图影响选情,并为日后的台湾当局领导人立下“政策规范”,以期能延续“没有李登辉的李登辉路线”。
二是企图把台湾问题国际化,挟洋“拒统谋独”。1999年初以来,国际形势发生错综复杂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道主义干预”的旗号悍然出兵南斯拉夫,助长了某些国家内部的分离主义势力。同时,美国内出现新的反华浪潮,反华势力蓄意炮制“献金案”、“间谍案”等一系列事件,毒化中美关系;美国公然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中美关系陷入低潮。李登辉错误地估计形势,以为有机可乘,于是呼应国际反华势力掀起反华声浪,否定一个中国原则。
三是企图从根本上破坏两岸对话谈判的基础。1998年10月,海协与台湾海基会达成汪道涵访台的共识,1999年两会进一步达成汪道涵于秋天访台的共识。李登辉不愿看见两岸关系发展的这种态势,更不愿意看到两岸政治对话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故而蓄意在汪会长即将访台前夕抛出“两国论”,向一个中国原则挑战,企图将两岸对话置于他划定的“国与国关系”的框架内,从根本上阻挠和破坏两岸关系的发展。
四是企图抵制“一国两制”方针的强大影响。1997年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成功地在香港实施了“一国两制”,对李登辉的分裂路线形成直接冲击。1999年底澳门也将回归祖国,“一国两制”的影响越来越深人人心。李登辉企图以抛出“两国论”来抵制“一国两制”,阻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进步伐。 (来源:《中国台湾问题外事人员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