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13日电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今天下午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深化林权改革、促进兴林富民”与网民在线交流。
网友我在4楼 联产承包责任制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林权制度改革过去为什么没有改?这其中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目前改革是否相关条件已经具备?
张建龙 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为什么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特别是集体林为什么没改。实际上在1979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时,后期集体林也进行了承包和分林到户改革,那时候叫自留山和责任山,划一部分自留山给老百姓经营。责任山是集体的,划分责权利。但是实施一个时期带来了乱砍滥伐,中央下文件叫停。现在想起来,这里原因很多,为什么那个时候没成功呢?深层次问题还是大家对党的政策不托底。
和农业不一样,林业生产周期长,现有林砍伐了就有效益。如果重新培育可能得十几二十年,有的甚至几十年,你给我的这个政策能不能长久,对政策不托底。另外,现有林木本身就能见到效益,政策不托底,那你给了我,我就砍。还是对政策不托底,怕政策变,这是一个疑虑。
第二个原因,法律意识太淡薄,那个时候没有法律的限制,回过头来想,70年代末80年代初,老百姓法律意识不强。还有就是大家对林业有一定的依附度,当时老百姓人均收入很低,给了我林子,能给我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好处,所以砍了树就能贴补家用。现在这些条件都变化了,一个是对党的政策吃了定心丸。
另一个,法律意识也增强了。落实经营主体以后,能够按照林业发展规律搞经营了。集体林地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现在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也改变了,生态环境意识也增强了。所以社会经济发展到现在,政策环境及其他方方面面的环境,已经适应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如果现在不改革,反而阻碍了林业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和谐以及新农村的建设,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是相悖的。
主持人 这些政策上的环境,比如法律约束会不会再出现乱砍滥伐,如果出现怎么办?
张建龙 理论上探讨,只要农民对政策托了底,吃了定心丸,他就有长远的规划和安排,他就知道在什么时候种树最好,什么时候伐木最好,什么时候去经营管理,种什么树最好,老百姓心里还是有一本账的。林木生长规律有一个最佳的生长期,不到最佳生长期,砍伐就是一种浪费。
实际上从主体改革完成的这些省来看,大家担心说给了老百姓会不会乱砍滥伐,从福建和江西来看,毁林案件包括火灾次数的发生都大大降低,给了老百姓以后没有造成乱砍滥伐现象。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就是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经营的非常认真了。另一个,管护也得到加强。
在辽宁抚顺市有一个六家子村,当时温家宝总理到过这个村里。我们去了以后,他们写了一个打油诗:“山还是那座山,但那是我的山。这山不再没人管,我是永久的护林员。”真正把政府的位置摆对了,你分给老百姓,老百姓护林,政府就是监管,看你有没有护好林。从自身的规律看是有利于林木管护的。凡是搞林改的,行政案件和火灾案件都大幅度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