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黄金周前夕,新闻媒体即不断传出旅游景区门票涨价的消息。从经济学理论和旅游经济发展规律看,景区门票不断提价,大致说明了以下问题:
一是景区门票定价已普遍市场化,即“随行就市”。“黄金周”是旅游需求明显高涨和集中的时段,市场需求量大,供应相对不足,景区门票的价格提升,既可增加景区收益,客观上也能抑制一些过旺需求,有利于旅游温冷地区的旅游升温。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近年来旅游景区涨价是刚性的,并呈现出不可逆的特征;有些属于国有资源并具有市场垄断性的旅游景区,也加入了旅游旺季涨价的队伍,这类涨价不会起到调控客流、分流客源的任何作用,只能迫使旅游者多掏一点儿腰包。这种类型景区的涨价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是政府部门的调控作用有所失灵。政府有关部门对一部分景区定价负有管理和监督之责,这些被监管对象大致是开发利用国有资源的各类景区和社会公益性的参观场所,例如,开发为旅游景区的自然与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一些博物馆、纪念馆等。由于它们所依托资源、开发资金来源、享受扶持政策等具有特殊性,与市场化途径集资开发的旅游景点明显不同,因此,其门票定价必须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即要经过听证、公示和批准,否则就无法体现它的社会公益性和国有资源的全民共享。当前,这类旅游景区“黄金周”期间价格普遍上涨,说明其门票价格有所失控,没有充分发挥对一般性景区的价格稳定作用。
三是观光性旅游消费仍占较大分量。近年来,全国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一路走高,说明观光性旅游消费仍然居高不下,这是导致门票涨价的主要市场性因素。200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出行游客4000万人次;到2007年“五一”,出行游客达1.79亿人次。虽然有相当一些游客不再到景点观光,而是选择了休闲度假、购物购房、读书游乐等其他消费,但由于游客绝对量在成倍增加,总体上对观光产品的需求并未减少,很多景区依旧游人如织、人满为患。
四是我国旅游业发展还处于初级化阶段。从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看,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大国,但是在产品供应、旅游服务、产业素质等方面,我国旅游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中,景区门票居高不下、不断上涨就是一个标志。目前,全球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大多实行低门票或免票的政策,只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旅游业不发达的国家实现高门票价格,甚至对国内外游客还实行不同票价的双轨制。从目前掌握的基本情况看,我国西部地区的景区门票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中小城市的景区门票明显高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反映了旅游业发展阶段和水平的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