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新股不败”的传统,吸引越来越多的储蓄资金加入。在目前二级市场赚钱难的情况下,“打新股”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张炜
央行最新公布的10月份金融运行数据显示,人民币存款当月下降4498亿元。
上月公布的9月份金融运行数据曾显示存款增加,被媒体称为储蓄“搬家”现象缓解。其实,9月份出现的储蓄存款回升,是受居民理财意识增强和长假股市闭市的影响,个人通知存款大量增加。进入10月份,储蓄分流效应继续存在,吸引储蓄资金的依然是资本市场。
央行上海总部率先披露的上海市数据,同样反映了这一情况:10月份,沪上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大幅减少1018.5亿元,同比多减882.4亿元,比上月多减1621.1亿元。主要原因归结为三点:定期存款出现节后规律性下降,单位和个人通知存款减少较多;股市对银行存款的分流效应持续显现;个人购房首付增加和房贷提前还款现象有所增多。
此次央行解释存款大幅下降的原因时称,“主要是10月末新股发行期间企业、个人申购新股,使企业存款、储蓄存款分流。”换言之,“打新股”分流了储蓄资金。虽然沪深股市10月中旬起大幅震荡,上证指数更出现了500点左右的震荡。
10月底新股发行的最大“杰作”是中国石油,网上冻结资金超3.3万亿元,超过之前的中国神华,创下A股发行冻结申购资金最高记录。中国石油招股日期为10月22日,月底已经解冻申购资金。10月份储蓄分流,说明“打新股”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目前二级市场赚钱难的情况下,“打新股”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加入,因为中国股市有“新股不败”的传统。
作为大盘股,中国石油的网上申购中签率只有约1.94%。中小板新股的中签率更低,如全聚德冻结网上申购资金8695亿元,但中签率仅0.038%。然而,低中签率并未影响到储蓄资金的申购热情,毕竟一级市场几乎没有风险,申购不中签只是浪费投资机会。
储蓄资金要想提高“打新股”收益,可借助银行理财产品。去年以来,各大银行发行的“打新股”理财产品越来越热销。建设银行本月上旬推出的“新股申购”理财产品,首日发行量就超过15亿元。
从银行“打新股”收益来看,确实相当不错。工商银行9月7日起息的半年期和3个月期“打新股”产品,到10月底的单位净值已分别增至1.0431元和1.0437元,已实现年化收益率高达28..60%和29.00%。一般情况下,“打新股”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可预期在8%至15%间,相对于目前一再加息但仍是负利率的储蓄定存而言,“打新股”理财产品明显更具吸引力。
10月份CPI上涨6.5%,加息预期进一步增强,但即便再加息0.5个百分点,储蓄定存仍难改负利率状况。若明年CPI回落到4%左右,储蓄定存也依然是低收益的投资方式。在此情况下,购买“打新股”理财产品,是提高投资收益的有效渠道。而且,各银行在产品上不断创新,增强了流动性。
工商银行正在销售的一款“打新股”理财产品,单纯参与11月21日中铁股份的申购,中签股票上市日即为理财产品到期日。中铁股份将发行46.75亿股,可以预料,该新股的发行将分流大量储蓄资金。既然“打新股”有利可图,那么即使股市“深陷”高位震荡阶段,二级市场对储蓄资金分流的效应减弱,一级市场仍可能成为吸引储蓄资金的“磁场”。
储蓄分流对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与存款下降相反,人民币贷款10月份增加1361亿元,同比多增1192亿元。深圳部分银行出于对年末货币投放总量的控制,近日规定银行同一账户取现每日不得超过3万元,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对此,监管部门早就有过提醒:“随着今年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累积效应的释放,中资商业银行资金压力明显加大。”可见,银行在热衷推动“打新股”的同时,必须加强流动性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