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市奉节县城出发,翻山越岭,3小时颠簸后,进入该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冯坪乡,冯坪中学就坐落在这里。这所学校创办于1989年,在教学质量上,学校长期“稳居”全县32所中学中的倒数一、二位。
冯坪中学原校长冉亚辉告诉记者,2002年春,一批西南大学的师范实习生来到冯坪中学“实习支教”,从此改变了这所学校的命运。
“小松树”破土而出
2001年底,时任奉节县教委主任的苏飞跃在一次会议中认识了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张诗亚,得知学院的合作伙伴——香港救助儿童基金会正打算投一笔资金支援西部教育。苏飞跃向张教授讲述了奉节农村师资严重缺乏的情况,建议将单纯的资金援助改为师资援助。
这一建议打动了张教授。他想,现阶段高等师范教育的实习严重被弱化,实习时间不仅短且多流于形式,而在最需要老师的贫困山区学校,很难自己培养出优秀教师。何不每年都派本科生轮流去山区学校实习,这样不是两全其美吗?
张教授的想法得到了香港救助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于是,由香港救助儿童基金会出资金,一项融师范生实习改革与农村师资更新工程于一体的计划开始启动,他们将其命名为“小松树计划”。2002年2月,西南大学从众多申请者中,筛选出1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志愿者,奔赴奉节县的九里初中、冯坪初中、青莲初中等教育条件最差的山区初级中学,拉开了“实习支教”的序幕。
“实习支教”促成三赢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刘德贵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时说,我们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个乡镇和县城之间竟然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真正让他们觉得举步维艰的,是这里学生薄弱的基础。初二的学生竟然连拼音都不会,一篇300字的作文可以出现三十几个错别字。特别是初一的学生,英语对他们而言简直是天外来物,他们连字母都不懂,但所用的教材却是“初中七年级英语教材”,教学难度可想而知。
但就是这帮城里来的学生,很快适应了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半个月不到的时间里,他们融入了学校,主动承担起了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他们每周的课时平均达到20节,最多的有24节。大学生们还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运用网络教育帮学生打开眼界,首次在学校组建起了篮球队、排球队及其他兴趣小组,有的大学生还开起了心理咨询室。
此后,每个新学期开学,都会有一批意气风发的西南大学学生来到冯坪。“他们给学校带来了发展的转机。”冉亚辉告诉记者,2004年底,冯坪中学在与同级别中学的评比中,教学质量从十多年一贯的倒数第一跃升为第一名。
取得初步成功后,西南大学总结经验,在全校予以推广,“小松树计划”也更名为“实习支教”。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是张诗亚教授对“实习支教”生动的比喻。它以贫困地区的中小学作为师范学校的教学实习基地,以一年为周期,不断派遣师范生前往实习。虽然前来实习的大学生每一批都不同,但由于他们任课时间相对固定、实习人数相对固定,实际上是以循环更新的方式,使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获得了持续的、较高水准的师资补充。
从2002年到2007年,西南大学“实习支教”的规模逐年扩大,共派出实习支教学生近千人,遍及重庆、四川、贵州等地近10个县的100余所学校,受援学生近10万人。并在重庆奉节、石柱、酉阳,四川的广安、平昌,贵州的遵义等县建立了10个“顶岗实习”基地和50多所“顶岗实习”基地学校。
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告诉记者,“实习支教”促成了三赢的局面:对学生而言,可以提早进入工作岗位,不用等毕业后再培训上岗;对学校来说,将优质资源用到条件较差的地方,体现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对于农村中小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缺乏的现状,并提升当地的教育水平。